上一页|1|
/1页

主题:西城打造“金融”“文化”名片

发表于2011-04-11

来源: 新京报(北京)

 

定位

围绕“3 2区”展开工作

记者:新西城区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张建东:区划调整后,西城区面积为50.7平方公里,有15个街道,常住人口为124.6万,区财政收入位居全市第2位。

西城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政务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 、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 、国内外 的商业 和旅游地区、和谐宜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将构建“一核一带多园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即金融核心,以金融街为 区,以德胜科技园、广安产业园为辐射区,以白塔寺地区、西单商业区和南闹市口地区为配套区,发展金融及其相关产业。

“一带”即中轴线西翼文化带,覆盖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和天桥等主要文化特色街区,打造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新型文化走廊。

“多园区”即重点支撑“一核一带”的七个产业园区,包括德胜科技园、广安产业园、天桥演艺园区、西单商务商贸区、什刹海文化旅游区、大栅栏传统商业区和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记者:区划调整以来,您最关心什么问题?下一步工作有什么打算?

张建东:我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很多,包括政府部门的内部调整和整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产业发展、城市的管理和运行等等。

产业

拓金融业态 展文化强区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金融街发展的前景?

张建东:未来的金融街将发展债券、信托等金融产品市场,培育多品种货币交易市场体系,壮大金融资讯、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将金融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 。

记者:西城区的另一张“名片”就是文化,请问,西城区将如何发展成文化强区?

张建东:区划调整后,西城区成了北京“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了179处,其中国家级32处。

我们将结合编制“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全力以赴地保护古都风貌,这里既包括胡同、四合院、会馆、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注入现代文化、科技元素,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超越。

民生

社保一体化服务均等化

记者:新一届区政府将如何整合资源,改善民生?

张建东:一是扎实做好就业、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民生重点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一体化。二是加快整合原有的科技、 、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做好新一轮医疗改革工作,优化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理顺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明确公共服务惠民政策,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区划调整和区域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合区一个多月以来,曾任新西城区筹备工作委员会政府筹备组组长的张建东,调研工作重点一直放在老宣武的各个街道,他走遍了原宣武区的8个街道,比如大栅栏街道等个别重点街道,先后去过两次。

“务实而且挺朴实。”一位街道办的干部这样描述。合区之后,张建东调研的时候,常常是步行深入了很多街巷、胡同和院落,和身边干部一路走一路聊,一扎就是半天。在拥有天桥剧场的天桥街道,他提出要做好餐饮、休闲、娱乐、住宿、商业等一条龙服务,既服务于演艺事业,又带动区域发展,形成产业链。椿树街道是全市辖区面积最小的街道,张建东认为这个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多,文化底蕴丰富,发展 很大。他告诉街道干部,要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话不多,不过往往点到要害,因此分量很重。”一位区政府相关委办局领导说。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王佳琳 刘泽宁实习生黄玉培 通讯员 张海涛

(本文来源:新京报 )

发表于2011-09-30
好贴 呵 不错,国庆快乐 链家更专业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