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 发现市场与寻找动力

发表于2002-12-13
更麻烦的是美国通用,比较而言,日本汽车尚有部分进口或走私车提供“前鉴”,而美国通用需要面对几乎陌生的市场。记者曾专门书面向上海通用提出过这个问题,“通用为什么选择中高档系统的别克在中国制造,其市场风险你们当时如何分析?”通用的回答没有涉及风险部分,他们强调了“市场调研”。孙晓东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们做得最多的一次调查,是别克上市前价格定位的调查,有近4000个样本。” 熟悉中国汽车业内情的有关人士提醒记者:“车型选择,在中国这种类型市场里,是很强调其理性色彩的。”车展期间,上海大众的市场调研经理饶达有一个调研项目要做,跟他一道穿行于8号馆观看为一辆车模而填表的被调查对象,在“你希望购买什么样的轿车”一栏里,大多数答案是,“中高档”。有趣的是,与希望购买“中高档”相对应,这些填表者在有无轿车一栏里,差不多的答案是“无”。中国人民大学牛海鹏博士解释说:“消费期待与实际消费能力是有落差的,期待永远大于实际能力。这当然也是调查者需要在问卷设计里解决的问题。”不断地有调查项目要操作的饶达说,“简单相信调查,一定会得出错误结论”。 在饶达看来,1998年中高档车成为主体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那款奥迪100的诱惑”。1988年开始组装的奥迪100,是中国市场上惟一国产高档车,“它的销售行情与盈利能力,非常令人羡慕”。贾新光说,“奥迪差不多就是‘官车’的象征,当然只能是公务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拿出一份2001年的麦肯锡中国汽车市场分析摘要,其报告称:“中国是仍以公务购车为主的市场”,建议中国未来汽车发展方向是“高档轿车、商务车”。这位业内人士说,“在去年这时候,全球享有盛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尚且这么分析,相信比它更早的市场分析,眼睛盯着的,一定是公务车市场。” 有意思的是,在1992年汽车行情下坠后,悲观情绪是中国汽车业的主体,即使国外汽车制造商也极其不看好中国。美国通用“(在上海)接近16亿美元的投资,10万辆的生产规模”通过媒体报道后,曾引发广泛疑问。大投资,准备持久战的通用不被人们看好。选择与此相反的另一种策略,低投资小规模的本田模式,同样也广受质疑。 但是,1998年底下线的别克与1999年初下线的本田雅阁,以及稍后下线的奥迪A6与帕萨特在广泛的怀疑眼光里,拉起了90年代中国汽车攀升的第二条曲线。 更意外的可能是汽车制造商。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中央空调高质量的制冷效果是可以匹配“国际”两字的,即使媒体报道最高潮一天达8万人参观的那天,室内室外仍然有足够感觉得到的温差。即使如此,记者等到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接受采访时,他满头大汗,助手解释说,“(曾)说了一天的话”。一直低调的广州本田,显然是媒体追逐的重点对象。曾庆洪说:“(本田雅阁)上马时,我们的预期是公务商务与私人购车各一半,结果,私人购车超过75%。”如此结果,对今年广州本田推出的奥德赛,一款MPV(多功能轿车),曾也强调说,“它是轿车。”奥德赛希望“主吃”的市场仍然是私人购车。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