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72.3%受访者期待当代青年弘扬拜年之礼

发表于2016-09-16

文化学者陈仓指出金融,拜年的“元规则”是梦想西周传承下来的“礼尚金融还有很深刻的社会心理学意义。长辈对晚辈的爱往往如高山流水自然而然,会无意识地向下传递,而一些晚辈可能缺乏回报长辈的人性自觉。为了克服这一人性缺陷,我们的先哲设计了“敬老”规则,以风俗习惯补偿“爱幼”成本和精神损耗,促进人情良性循环。所以,拜年不但是提升亲情密切度的民间礼规,也是民间社会精神操练、 教化、道德修养的自治活动。
拜年是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很多人却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它背后的意义。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 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 ,联合进行的一项题为“今年春节你给谁拜年了”的在线调查显示(1250人参加),77.2%的受访者认为拜年重要,其中22.1%的人认为“ 重要”。仅19.4%的人认为不重要。受访者中,70后占38.4%,80后占40.0%,90后占2.7%。
民调显示排在首位的拜年方式是“短信”
吃过年夜饭,南京“80后”青年小唐,开始给大家群发拜年短信,顺便也发给了一个表叔。表叔是小唐姨婆的儿子,由于不在一个城市,从没见过面。今年过年小唐去拜访姨婆时,姨婆把表叔的手机号给了小唐。
没想到,过了5分钟,表叔打来电话,问他是谁。表叔今年60多岁了,不会用手机发短信,也很少收到拜年短信,对这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很重视。
当时外面很吵,到处是鞭炮声。小唐扯着嗓子解释了半天,表叔才弄清他是谁,连连夸小唐懂事。他说,亲戚长时间不走动,都生疏了,收到小唐的短信 感动。他还邀请小唐去家里玩,说年后要给他寄咸肉。
表叔的话让小唐内心震动,“没想到随手发的一条拜年短信,竟能给表叔带来这么大的温暖。”他决定,明年过年,一定好好给表叔拜个年。
大家今年都给谁拜了年?调查中, 前三的是“家中长辈”、“亲戚朋友”和“家族长辈”,分别有76.5%、69.0%和56.3%的人选择。接下来还有同事(41.2%)、领导(39.0%)、老师(18.5%)、恩人(17.5%)、有业务往来的人(14.1%)。
陕西作家、文化学者陈仓,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拜年是人之常情,也是互动交谊之道。拜年的“元规则”是西周传承下来的“礼尚往来”与“来而不往非礼也”。具体规则符合各种既定的伦理秩序——晚辈应主动给长辈拜年,年轻的先给年长的拜年,徒弟、学生先给师傅、老师拜年,部下先给上司拜年,领导先给广大群众拜年,在职同志先给退休老同志拜年。朋友、同学、同僚之间无所谓先后。凡是被拜了年的,应当迅速回拜,否则就是失礼。如果失礼、非礼,互动关系可能因此疏远或中止。
调查显示,如今排在首位的拜年方式是“短信”(77.2%),其次是“登门”(76.1%),第三是“电话”(49.9%)。另外,23.2%的人通过“QQ、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拜年, 14.4%的人通过“团拜会”,11.8%的人是用“贺卡”。
陈仓说,电话和短信拜年可以视为初步成型的新民俗。短信拜年的优点是适合远距离、大范围、简易迅速拜年,但互动效果远不如登门拜年和电话拜年。如果有条件,亲近的人最好借拜年之机聚会一下。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