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年后回味“年味儿”……

发表于2012-01-31
    时光飞转,转眼是龙年第8天,上班族又纷纷返回岗位去上班。已经过去的年,自古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汹涌的回乡潮、琳琅的年货,宾朋满座、觥筹交错,屋里的欢声笑语、屋外的鞭炮声声……组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线,绵延千年。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年味儿”淡。

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的人,在网上晒起“小时候的年”,有网友写道:“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就是放鞭炮,一大串一下子放完了,还觉得不过瘾,偷偷把没放的鞭炮拆成一个一个的,装一口袋,点根香,能放到半夜。”当然,写得最多的还有年夜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我就在旁边捣乱。”

年轻人怀念,上了年纪的也怀念。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发帖说:“我们那个时代困难,一年到头,连白面都吃不上几回,更不用说吃肉了。……即便这样当时的小孩们也很高兴。现在人们天天能吃到鸡鸭鱼肉等各种好东西,随时可以买新衣服,哪里还有过去过年的兴奋劲儿呢?”

从前,人们虽不富,但过年总是有滋有味。孩子们放了寒假就盼年,穿新衣、放鞭炮、开开心心压岁钱;从前,除夕全家要守岁,聚一块边嗑瓜子边聊天,尽享天伦之乐,幸福和谐心里甜。而现在人们生活选择多,思想大开放,过年无需强守岁,各寻其乐自逍遥;从前,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孩子们过年时喜欢聚在一起拉藏摸。而现在,个个大年初一睡懒觉,还得用手机反复叫。吃饭时也不闲着,大人们想和孩子说句话,孩子还说没时间。再说,随着社会环境、时代的变化,很多原本可以加强感觉的东西没有了。比如迎神、祭祖,现代人 是城市人已经很少有, “年味儿”自然也就淡。

尽管“年味”淡了,但每个人心中的过年节情结却难以消失掉。年不只是一个节,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每到过年,往往比平日更能激发起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对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欣喜,对旧生命死去、新生命开始的感悟,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与追求、愿望和情感。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方式代代延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那就是团圆、亲情、祥和,其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就是一颗诱人的奶糖,甜蜜中散发着浓浓清香;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年就是一道多味的菜肴,既有酸甜麻辣,又有鲜嫩爽滑;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年就是一杯加糖的咖啡,甘甜中略带苦涩;而对于哲人来说,过年就是乡愁的壳。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幸福的笑。

那么,到底什么是“年味儿”?我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守夜时那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时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些美好的“年”的意蕴凝聚到一起,就是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 美好愿望。

无论身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年味”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远在他乡的游子吸引到家中团聚。这对于“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的老人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年是不可复制的!尽管有洋节日进入中国,但终究替代不了中国的年——毕竟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内涵差异,就会有不同的民族情感。

发表于2012-01-31
发表于2012-01-31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