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梁思成究竟是对?还是错?

发表于2008-09-17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有这样一句名言。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随美国访华团来京,他站在景山上,指着眼前的北京城,骄傲地对同行的朋友们说:“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古都!”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美国采访贝聿铭时,问:“80年代初,你怎么把宾馆修到离城市那么远的香山去了?”贝答:“那个时候,北京城还好好的,不敢在市区乱动啊。”外国专家再问:“那就是说,你认为现在的北京城已经被搞坏了,是吗?”贝答:“我是外国人,中国的事情我搞不清楚了……”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城屡遭劫难。梁思成、张开济的“保留旧城、另建新区”的规划被粗暴否定。梁思成与他在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同事陈占祥,提出了一个完整保护北京古城,并将新的行政中心置于古城以西建设的计划。但是,他们未获成功。
1953年5月,北京市政府计划将朝阳门、阜成门,以及东四、西四和帝王庙前的牌楼拆除,理由是改善交通。5月9日,中央批复同意把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拆掉,交通取直线通过。当时争论得非常激烈,一位见证者回忆说,与会者在会议上纷纷批评梁思成:“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梁思成当场痛哭失声。
罗哲文告诉记者:“对北京古城的拆除,是从城墙开始的。从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办法是组织市民义务劳动,或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几年内,北京外城的墙被全部拆除,内城的墙被拆了一半,留下一半。”老北京的城门“健在”的有正阳门的城门楼和箭楼,德胜门现存的只是原来的箭楼。
1950年,梁思成参加了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他把拱卫了北京城500多年的明城墙誉为“中国的颈环”,指出,“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承继了这样珍贵的一件历史遗产,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但是,他未能止住拆除者的步伐。对北京古城的拆除,正是从城墙开始的。最早的拆除城墙行动,始于1951年,这一年,永定门瓮城被拆成了一条马路。现存于清华大学的一份档案记载:“1951年改善永定门交通时,拆除了永定门瓮城。为此,梁思成先生曾对市府表示极大的不满。”
梁思成提出将城门作为交通环岛即可方便交通,并在城墙上置花池、建凉亭,使之成为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但此项建议未被采纳。
近年来,包括吴良镛、张开济、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谢辰生等一批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专家多次上书、呼吁,提出解决北京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这一矛盾的思路,要求尽可能多地保留北京城的历史风貌、文化遗迹;要求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密度和容积率;要求放慢旧城区开发的速度,为文物的鉴别、保护留下必要的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对历史负责、具有科学精神和远见卓识的金玉良言。
发表于2008-09-17
 
发表于2008-09-17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