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没有办法的办法:央行终于决定了第二套房以家庭为单位

发表于2007-12-12
有网友适用黔驴技穷来形容这个决定,觉得十分贴切,只可惜是个贬义词。
建设部最近推出的经济适用房,在现实的操作中,一定会出现怎么做对不对的怪圈,夹心层概念的提出十分典型,极有可能出现经济适用房建好了不行--建得越好夹心层叫得就越厉害,建不好也不行--政府不可能实事求是到建设新的贫民窟,这应该是基本制度操作缺陷的必然反映。
房价的上升,让很多人或者恼羞成怒,或者有病乱投医,适用金融机构限定第二套购买是典型反映,这个政策由于异化了银行评估贷款风险的基本功能,转而关注购买目的,是否鼓励拥有第二套住房,本应该是税务的职能,现在转移给了金融商业机构,正是因为这个根本性缺陷,各大商业银行迟迟不能明确什么是第二套,现在,央行终于在压力面前站出来。
仍然因为根本性缺陷,即使央行站出来明确仍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例如,这一政策让银行操作程序复杂,加大了运营成本,谁能限制商业机构降低成本?
例如,银行面对购买第二套的优质客户和购买第一套的非优质客户,银行怎么选择?
例如,这个政策至今不敢碰更换自己住房的客户,他们只是在一段时间是第二套住房的拥有者这种购买,第二套住房应该是一种拥有状态,不是购买状态。
不知道上层是否看到了这种类型的漏洞,90平方米就是一个笑话,那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邓小平语)的事情,在现实中被架空很正常,如果被坚决贯彻下去则很恐怖,在目前的市场下,提升调控水准比调控房价,好比中国人的一个短期利益一个长期利益。
发表于2007-12-12
更重要的是基本取向经常出问题。
发表于2007-12-13
发表于2007-12-13
公有制最大的弊病之一,是主体缺位。这个弊病反映在当今,就是谁真正对国家事务负责任?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