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人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买房,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是什么?

发表于2016-11-07
为什么人类要建造房屋,以及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人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买房,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是什么?我们不讨论这些行为的好与坏,只试图解答所以然。



我们知道,住的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或底线。人类不断的建造活动,目的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遮风避雨,满足生存条件

(2)抵抗野兽或同类的侵犯

(3)抵御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

遮风避雨,改善生存条件,以使得人尽可能的生活的舒适为目标。

远古时代,主要是预防野兽的袭击,冷兵器时代,可以抵御敌人的侵犯。例如军事建筑长城,就是为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再例如 上核大国的核设施基地,都是处于军事防御目的而修建的。

人类在抵御地震、台风等自然暴力面前,其实直到现在,取得的成就其实是 有限的。地震的监测还无法做到明确的事前预警,遇到强台风,还是只能躲避而不能主动的人为干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类建筑要抵御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更多的时候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为什么我们都需要心理安慰呢?因为,人类缺乏安全感。你看以上的三条原因,都清晰的指向一个方面——安全感。



稍微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知道马斯洛,他提出了一个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如下图:


在这个需求层次模型中,我们就会发现,人类建筑尤其是住宅主要是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属于需求的初级阶段。换句话说,属于人类需求中的刚需需求。你可以不交朋友,但你不能没有住处,因为你首先是要活着,这是生存的需要。住的需求和食物、水、空气一样,是活着的最起码的需要,是刚需中的刚需。

但住房比食物、水和空气等刚需更进一步的是,住房还能满足人对安全的需要,即第二层次的需求。住房提供了人身安全的空间,使得生活相对稳定,不至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获得了稳定感等。这些都是人类生存需求中比较基础的。

我们提到的人类建筑活动的目的的三个方面的原因,遮风挡雨,满足生存条件是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地域外在侵害以及自然灾害就是满足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了。

建筑目前还无法在更高的层次上例如社交需求上来满足人类,只能说提供一个尽可能舒适的建筑场所,促进人类的社交活动。



但是建筑,尤其是住宅,从古至今,不仅仅只有满足人们居住或获得安全感的特征,它还是物质资料,具有强烈的商品属性。

我们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上就具有买地置业的习性,清朝出名的商帮晋商,做生意发达了之后,纷纷回乡买地皮,广置业,才造就了山西平遥古城的辉煌。素有冒险精神的广东潮汕人在外拼搏,发达了之后也是纷纷回乡置业盖房,一个比一个阔绰。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层次上分析,富裕了的阶层置办阔宅,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部分社交需求的需要。光宗耀祖,彰显身份,本身就是社交需求的具体表现。

但这样的社交需求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也就是说,通过置业来获得社交需求的满足,并不是人的刚性需求。



回到先今,房子一直在博着中国人的神经,在房价高高在上,年轻人忘房兴叹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家还争先恐后的做房奴?我觉得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1.有套房子是恋爱婚姻成功的一半,这归根到底还是社交上的需求,中国式的丈母娘惹不起啊。

2.资产保值的需要。货币增发,每年都在贬值,有统计表明,每年货币贬值约5%。那么作为工薪阶层出售时间换取来的工资收入,在近十多年来,只有房子是一直在 的,贷款购买一套房子自住,从资产保值上来说,本身就是对抗货币贬值的有效手段。

3. 的需要。这个不需要解释,实业不行,股市一泻千里,只有房市,似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凡事都有例外,为什么非得买房?

欣喜的是,现在的90后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价值证明方式。不做房奴,用赚来的钱去旅游,去进修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去创业等,都是选择。

买不买房,其实是比较个人的事情,从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必去随大流。

活的真实自在,活的幸福质量,和是否有住处有关,和是否有房产无关。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