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KFS不值啊,这回当了出头鸟

发表于2006-07-03
KFS每次都是闷声发大财,这回被建委当了一会出头鸟,为地方政府应付中央政策当了替罪羊,其实只要仔细看看他们曝光的问题,就知道他们有多荒唐,第一,KFS向消费者公布的销售情况与交易网公布的结果不符合,这种情况的有6家,包括大成国际中心、世纪星河名苑、华富丽苑、润丰水尚苑、晨光家园、上京家园,可是消费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把钱准备好了的,这里边先定房后交钱的情况应该是相当普遍的,建委不是不知道,而且从开发商到建委的网站,这中间总有一个时间差,到底是多少,建委也不明确。
另一个问题,除了没有办理销售机构备案的,有案可查的就有好几个是委托销售的,这里边永泰宏基委托的北京中大恒基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恒兴置地委托的北京协成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住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的北京易德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一般买房人对于开发商与销售商是感觉不到区别的,但实际上这就像电脑分成直销和分销,渠道和厂家是承担不同责任的,现在建委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有点欲加之罪的感觉。
房子贵,大家都恨KFS,住总这12个弟兄们当了背黑锅的,其实说到违规的,在在多多,那么多批地的问题、拆迁的问题、物业的问题、随意修改规划的问题,怎么没有人管啊。
说到底,开发商也是不值啊,枉自替人受过,其实大家心里心知肚明,房子贵有多少贵在开发商,有多少是进了建委这样的衙门和衙役、衙内腰包里了。
发表于2006-07-06
房价至少还要上涨20年?

余丰慧

关于我国城市住房价格问题,由于调控措施执行的不彻底、不得力,从媒体报道看,各个城市房价又开始反弹或上涨。房价问题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百姓街谈巷议,学者高谈阔论,媒体栏目频现,开发商暗自窃喜,房产中介推波助澜,房产业界又开始热闹非凡。
作为一个评论作者,虽然对房地产行业没有深刻研究,但是,也倾注了一些心血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房价问题。对于有关该行业的各种栏目,只要时间允许,是必看无疑的。然而,最近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栏目做了一期以房价和房地产商为主题的节目,邀请了万达掌门人王健林、房地产策划师王志纲先生为主宾。这期节目中关于房地产商的社会评价和房价问题的探讨虽然是肤浅的(时间原因),但也给人们些许启迪。而王志纲先生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未来中国将有4亿人口进到城市,城市住房需求是巨大的,房价至少还要上涨20年。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首先,王先生根本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农村城市化,如何实现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它将改变目前农民分散在村落甚至山区,缺乏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现状。推进农村城市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推进农村城市化,关键在于发展农村工业和城市二、三产业,使一大部分农民能够与土地脱离开来,在体制上打破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根据我国13亿人口9亿农民的现实,以及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的吸纳能力,农村城市化的重点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因经济实力和条件允许,进住到大中城市。但绝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应该采取华西村那样的模式。因此,农村城市化关键在于城镇化,并不等于所有农民进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更不能得出4亿农民转移到城市,导致出现城市房价再上涨20年的结论。这种言论,只能增加城市百姓对未来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从而对高房价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这种言论说是“谣言”有点过分,但足以起到“惑众”的目的。

高房价已经使百姓怨声载道,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强有力措施,旗帜鲜明地进行抑制;同时,一些所谓的“名人”、有话语权的人士,对自己的“嘴巴”应该有自制能力,不利于抑制房价的话应该不说或者“慎言”,不说没有根据或者根据不充分的话语,切实站在百姓一边,为抑制高房价,为百姓买得起房而奔走呼吁。

《江南时报》
发表于2006-07-06
谁这么着急替“广州房价下降”辟谣?

刘克军


日前,广州市国土资源局公布了5月份房屋交易信息。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10区商品住宅均价比上月下降156元/平方米,而成交量则比4月份下降四成。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政府宏观调控初显神威,但也有专家马上站出来质疑,认为降价的房屋多处于中心城外,主要供房区和中心区的楼价还在不断上涨,“房管局的信息不能真正反映市场全貌”。(6月13日《南方日报》)

从理论上讲,我也认为“广州房价和交易量下降”是个美丽的谎言,至少目前还不大可能变成普遍现实;但从感情上讲,我还是宁愿和所有支持“不买房行动”朋友们一起,坚守这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号召更多想买房的人联合抵制房价上涨。但是,这个梦想仅仅维持了几日,就被迫不及待为“房价下降”辟谣的专家们击碎了。是存心也罢,是无意也罢,这一“辟谣”对房地产市场而言都是一个不太美妙的信号。

对于房市的卖方——地产商而言,随着“国六条”和“十五项细则”的出台,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政府方面前所未有的高压,反映到地产商身上,就是广州市的一些房市格局及房价产生了一定的波动。在这个节骨眼上,广州市房管局发布的“方市均价及楼市交易量下降”的统计,无疑恰到好处地刺激了地产商的神经,其直接影响是:短期内,地产商即便能扛住各界呼吁房价下降的压力,不轻言降价,但至少也不敢再随随便便提高房价。这个时候,稍感郁闷的地产商们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替他们说句话,为其坚挺昂贵的房价寻找官方或权威专家的支持。如今可好,这些所谓的权威机构及专家如此急切地站出来言之凿凿地“辟谣”,无疑成功地充当了地产商继续坚挺房价的“急先锋”:什么房价下降?那不过是一些楼市的促销手段罢了,主要供房区和中心区楼价肯定还会不断上涨;什么宏观调控神威?不过是5月的暴雨挡住了市民看房的脚步罢了;至于房管局那“略显滞后的统计数据”你也相信啊?它不可能反映市场全貌的!如此一乱,你到底是该信专家的,还是该信房管局的统计数字呢?

对于房市的买方——购房者而言,专家的所谓“辟谣”无疑也是一记闷棍。无论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广东省国体资源厅厅长林浩坤建议市民“三年后再买方”的建议,抑或是深圳市民邹韬发起的“不买房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急于购房的市民趋于了理性。他们在观望中盼来了房管局“广州市房价下降”和“楼市交易量下降四成”的统计,也更加坚定了继续观望的决心。如果这个时候那些所谓的专家不急于“辟谣”,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多的购房者暂时放弃购房,等待并集体迎接房价挤掉泡沫回归理性的时候及早到来。遗憾的是,这些专家的所谓“辟谣”再次粉碎了他们的梦想,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走上彷徨与徘徊的十字路口。这,对于平抑房价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当然,我无法指责专家们的“口快心直”,毕竟,专家有就事论事、评头论足的权利;但是,我还是希望这些专家能够在某些时候缄默一点,就算是为大家守候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只要大家齐心,美丽的谎言还有可能变成现实;而谎言一旦被残忍或别有用心地搓破,无望的市民势必会再次掀起“逢高必买”的热潮,引发新一轮房价上涨,这些专家难道真的希望看到这一幕重演吗?
发表于2006-07-03
说了半天,我们这些房奴如何才能解放呀?

房子有了,心情并不好。

整天惴惴的,没有幸福可言。我们供养的是层层环节的利益均沾者!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555......
发表于2006-07-03
树大招风!

反正是国企,板子打不到个人头上。这也是一种宣传,要不谁知道上京呀!
发表于2006-07-06
“敢于拉动房价”的官员对谁负责?

王毅

“敢于拉动房价是负责任的一种做法。”6月7日,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名政府官员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需要高速增长,而土地资源又相当稀缺。房地产业现在已成为重要的税源和财政收入来源,为经济增长提供的支持很大。”(《经济观察报》6月11日)

在国家先后出台国八条、国十五条等相关政策对泡沫化的房市进行强力打压之际,从北京市一位区干部的口中传出这样的声音,既令人惊讶,又不出乎意料。

说其这番话令人感到惊讶,是因为在中央一再强调对房市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打压房价的关键当口,如此大胆而又忤上的言谈,多少有不把中央政策放在眼中的意味;而说其不出乎意料,原因则在于持与北京朝阳区这位官员相同观点的地方官员,也是大有人在,形成一股应对中央房价调控政策的逆流。

考虑到以往中央虽然频频祭出宏观调控的“严刑峻法”,但却每每遭遇到一些地方的强力阻击,这样一个问题是不得不追问的:何以有地方官员有如此胆量,敢于公然向国家政策“叫板”?

我以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房市已经成为地方政府GDP上升的重要支柱:根据北京市地税部门的统计,2005年北京市的营业税增量中,几乎一半来自于房地产业以及建筑安装业。2004年上半年北京地税完成的126亿元税收中,来自房地产业的税收与来自建筑业的税收占到了地税总税收的2/3。

从地方政府发展的角度而言,有多少官员敢于冒GDP可能下降之“大不韪”而举双手迎合中央最新的国十五条政策?至少,在朝阳区政府这位官员的眼中,没有比地方政府的GDP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如果说其“敢于拉动房价”在逻辑上能够成立,原因就在于此。

但这位官员或许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在肩负着提高政府GDP重任的同时,也同样肩负着为民谋利,以民为本的重任,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显然对百姓负责的政府才是真正的“负责”。

如果从这个层面反观“敢于拉动房价”说,显然是漏洞百出的。因为现在的房价已经让许多百姓不堪负重,而若继续拉动房价,那么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或沦为负担沉重的房奴,或只能放弃“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敢于拉动房价”或可让政府得到暂时的GDP增长,但如果因此让百姓付出更高昂的成本,这样的结果岂非是得不偿失?

当然,更为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以土地换取GDP的暂时增长完全是短视的行为:有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20年,北京市可以新增的建设用地是700平方公里,而如果按近几年的土地实际供应量平均每年约为6572.5公顷的速度,原本要供应15年的土地在10年之内就会全部卖完。紧缺的土地资源利用殆尽之后,政府又该拿什么来生财?

某种程度而言,“敢于拉动房价”说,其实就是前不久沸沸扬扬的“炒房有功还是有罪”争论的延续与伸展。面对这场纠缠不休的争议,或者我们该记住易宪容先生的这样一段话: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指望靠炒房者来刺激本地经济增长,其危害无异于饮鸩止渴。政府不能再对“房地产炒作”的行为听之任之。

所有渴望着通过“敢于拉动房价”来增加政府GDP的官员们,都应牢记这段话,并以此为戒。他们应该明白,身为政府官员,更应该对谁负责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