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点心的历史

发表于2007-07-20
点心虽然不是广东人发明,但把点心发扬光大的必定是广东人,更把它传遍世界各地。“点心”这个词语,原意是 饿时略为进食,後来演变为“略进食物”的意思。 

早於二千五百年前的楚辞中已有记载,从一些诗歌或历代生活纪录中得知,今日的点心,大部份是古时的小吃渐渐演变,不断改进而来;不过当时所用的名称并不是现代人所熟悉的一套。 

点心的蓬勃时期则於20世纪廿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原因是当时“满清”後人不用工作,无事可做之馀终日流连饮食场所,以致酒楼茶室数目激增,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茶室及酒楼均各自推出不同点心、糕点,令本来已是种类繁多的点心、糕点更见多变。 

那时民间更出现有“标准点心馅料分配”说法,就以“虾饺”为例,标准的馅料应是“八成生虾肉,两成熟虾肉,配合两成半肥猪肉粒,两成半荀丝”,配以薄皮包裹,当然还要“即蒸即食”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另一款点心“山竹牛肉”,则要用“一斤碎牛肉配二两碎肥猪肉,加入陈皮丝、生姜茸、胡椒粉,荸荠粉”,搓成牛肉球来做,要蒸熟时无汁、陈皮味浓又爽口才为佳品。不过现代人甚麽都要吃好的,材料更要看得到,所以虾饺早已改用原只鲜虾,再不切碎。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