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超级月亮”引发“超级灾难”?纯属无稽之谈!-

发表于2011-03-20
本年度最大最圆月19日晚亮相天宇,人们对炒作、迷信“‘超级月亮’引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反思并未停止。相关 表示,以“超级月亮”谣言为代表的将正常天象与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的无知言论,凸显了公众科学素养的缺失。而弥补这一国民素质的短板,不仅需要科普知识的“补课”,也需要注重培育国民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

昨夜月亮只“大”了一点

19日晚,凡是天气晴朗的地区,公众都可欣赏到天宇中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据天文学家介绍,19日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仅有35万多公里,到达近19年来距离地球最近位置,且当天又恰逢月圆时,因而月亮看起来确实要比平时大一些。

“今天是农历的十五,这是我早晨4点到6点之间用普通数码相机加长焦拍摄的月亮,肉眼几乎看不出来它比平常满月的时候大。”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19日通过微博展示了拍自大庆的“超级月亮”实时图片。这些照片直观地告诉人们危言耸听的“超级月亮”“超级”不到哪儿去。

“我研究天文30多年了,‘超级月亮’不是一个新词汇,更不是一个恐怖词汇。有人用它表示月亮距离地球最近的状态。其实每个月都有圆月,最大的圆月和最小的圆月,人眼难以分辨。尽管今年‘圆月’与‘近月’时间相距接近,月亮看起来也不会大得离谱。”朱进说。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介绍,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呈椭圆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平均值约38.4万公里,最近约36万公里,最远约40万公里。

据天文精确推算,20日2时许,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之间,此时月亮恰好“直面”太阳,它将太阳的光全部反射给地球,故呈现“最圆”;3时许,月亮运行到距离地球最近的位置上,此时月球离地球约35.66万公里。

“公众眼中月亮的大小取决于观测时眼睛的张角。月亮毕竟在35万多公里开外,即便19日晚月亮最大最圆,也不会比平常的圆月大很多。”南仁东表示,“超级月亮”的说法并不科学。

“19日晚到20日凌晨,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是拍摄月亮的好时机。从天文观测角度来讲,观测月球较好的时间是每月农历初五左右,因为这个时候比较容易观测到月面的诸多细节。”朱进说。

谣传“超级月亮”引发灾难

这场本该带给公众视觉享受的正常天象,却被国外一些人炒作为“超级月亮”,称其将引发“超级灾难”。而在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发生后,谣言更是甚嚣尘上。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超级月亮”的提法最初是由美国占星师诺勒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发明”的。之所以有“超级”一说,可能是缘于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确实比平时大一些。但是,传言称由于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增大,“超级月亮”会引发严重的地震、火山或者其他自然灾害,这样的说法则是无稽之谈。

将正常的地月距离变化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任何依据。王思潮表示,地月距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其对地球上潮汐有一定影响。距离近时潮汐力就会大一些,反之,潮汐力就会小一些。而地震主要是由地球板块运动所引起的。因此,从目前掌握的科学理论和相关事实来看,地月距离与地震没有任何关联。

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的发生。这些夸大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进一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 恶劣的影响。

除了此次的“超级月亮”外,有关“太阳风暴可能会带来‘ 末日’”的言论也是一个例证。伴随着新一轮太阳活动峰年的到来,近来太阳黑子活动相对频繁起来,并伴有小规模太阳风暴的发生。在美国宇航局发布了“2013年超级太阳风暴可能会袭击地球”的预警后, “太阳风暴将带来‘ 末日’”的言论不胫而走。

公众科学素养亟待提升

无论是缘于国外的“超级月亮”说,还是近期的“碘盐危机”,所引发的猜度与恐慌都令人深思。这也不禁让人想到过去的一年多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类似事件: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到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从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到网络盛传“ 末日将来临”……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个别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有关 认为,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的集体 ,是公众焦虑感和缺乏安全感的一次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国人科学素养、文明素养的缺失。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认为,在中国这种社会制度和环境下,国人普遍有比较强的外界信息依赖性,而不是依靠个人决策作出独立的行为判断,也就是常说的“从众”和“跟风”。虽然不能简单地批评民众缺乏基础性的科学素养,但不可否认,科学素养、 素养、心理素养都是我国国民素质中的短板,因此人们在信息面前往往失去判断能力,比较容易听信谣言。

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人中,仅不到4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很大。

“要避免谣传引发的集体恐慌,除了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让信息透明外,最重要还是要公众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才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盲从。”熊澄宇说。

有关 认为,除了加强科普 ,还需要注重培育国民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南京师范大学 学教授殷飞说,以应试 为主的中国 长期以来对学生独立思考强调不足,孩子的想象力被“标准答案”绑架,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基础 阶段养成了“人云亦云”的思考方式,很难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纠正过来。因此,未来 应在“去标准化”方面下工夫,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和体悟学习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此消息发自手机 bbs.wap.fang.com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