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萌娃捡垃圾”逆向传递“快乐式参与”

发表于2016-11-25

“实在太可爱了!”近日,一组照片萌遍朋友圈。照片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穿着黄色马甲,提着袋子在马路上捡垃圾。这名“娃娃志愿者”叫烔烔,是江苏连云港市某街道办事处一名工作人员的孩子。最近当地正在创建卫生城市,这名工作人员周末就带着孩子一起上班,没想到“工作照”一下子火了。

在眼球效应时代,“萌娃捡垃圾”以其稀缺和清新迅速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天真、纯净的孩子,以其特有的灵动和呆萌,打动了我们。稚嫩的孩子,社会化道路才刚刚起步,他还难以理解捡垃圾深刻的社会意义,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透过“萌娃捡垃圾”这面镜子,我们却可以打捞背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的揣测”,让一些人习惯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一切。“萌娃捡垃圾”是否为炒作? “上班时间带孩子”是否违规?一方面,对于周末加班“上班时间带孩子”要多一些换位思考,理解一位母亲的爱与痛;另一方面,“萌娃捡垃圾”并非作秀,而是一种锻炼。少一些阴暗想象,多一些发现美好的眼光,这个 才会更加美好。

环保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离不开公众参与。说到底,每一个市民既是卫生城市的受益者,也是卫生城市的建设者。“萌娃捡垃圾”做到了许多成年人都没有想到、没有做到的事情,是否也让一些成年人汗颜?看到孩子辛苦捡垃圾的样子,很多路人都表示不再随便扔垃圾;作为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逆向社会化”,“萌娃捡垃圾”向公众传递出“快乐式参与”的环保理念。

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一些地方的环保宣传依然在陈词滥调里打转,缺乏“时代感”。那种空洞、生硬、冰冷的口号,显然难以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道德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断裂乃至脱节,导致环保的公众参与热情不够。

遵守规范的成本越低,人们越愿意遵守规范;遵守规范的成本越高,人们越不愿意遵守规范。“萌娃捡垃圾”并非悲苦叙事,而是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有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将“快乐式参与”融入其中,环保才会对公众形成长期的、普遍的、持久的行为感召力和约束力。

从社会学上讲,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提升公众对环保的价值认同和参与热情,需要环保宣传走出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多一些“与时俱进”。 “萌娃捡垃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转发和围观传递了环保“快乐式参与”的价值追求,值得点赞和学习。

发表于2016-11-27

厉害了啊

发表于2016-11-28

朋友都问我这么好的文章从哪看到的,现在我就告诉你们吧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