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新建文章1王刚:不应被遗忘的群体

发表于2011-09-10

张强这几个老上海人,是目前嘉荫县为数不多的依然留在黑龙江的上海知青。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已有返城政策,大部分知青都回上海了,有的为了自己,有的为了孩子,总之能留下的人少之又少。可张强几个人却没有走。


张强回忆说:69年3月2号珍宝岛事件后,黑龙江有宣讲团到边疆,当时一片热血,保卫边疆,到东北之后反差很大,没想到这么贫穷。


或许,每一个知青都不会忘记第一次离家奔赴边疆的那一天,他们坐着火车告别亲人,在欢笑中挥别家人,在车厢中泣不成声。一连几天的火车,多少让知青们有些适应了,可是下了火车,再走上好几十里的山路,到达他们最终的目的地,这个时候,许多人又哭了。


张强说:也不知道是真假,66届初三女生,总哭喊着返城,她算病退吧, 回了上海。还有一个男的 75年,也是精神病,受到压制,黑天白天逢人说要入党。


知青老照片


毕竟发生这样事情的,是极少数的一些人。但是,黑龙江北部的嘉荫农场确实是异常寒冷和困苦艰难的。要知道这批来嘉荫的上海知青们第一晚睡的就是帐篷。他们下乡的地方名叫沪嘉乡,取上海简称沪,和嘉荫的嘉字,合起来命名为沪嘉乡。那个地方,是上海知青一手建起来的,当时只有几户农家,在地图上基本上就是空白点。当天到达沪嘉乡的知青是在晚上,天黑黑的,也顾不上许多,可是等到早上的时候,知青们居然发现自己住的帐篷,是可以仰望蓝天的。这与上海相比,上海知青能不哭吗?


一开始的知青岁月,每一个上海知青都一肖马经猜彩借贷贷款 过得不轻松,想象中的沪嘉和真实的沪嘉落差了千丈。尽管他们在思想上难于承受, 海知青依然要生活在具象的每一天里,从事着沪嘉乡最基础的建设和繁重的农业生活。可是,南方的农活与东北的农活又是那么不一样,量大,地多人少,知青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一切又不能再回头。


张强回忆:有一次清黄豆,手冻了,大伙不知道怎么办,把手放进水瓶盖上熏,结果手指发黑,最后截肢,很悲惨,不知道怎么保暖嘛。


生活再怎么艰苦,上海知青们也要挺着过,在不断的失败中汲取经验。他们安慰自己,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做到恰到好处的,只要尽了力。要说有什么是能让知青们坚持到底,或许是因为在这共患难的生活里,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同伴之间的温暖,更或者是他们在这种风雨的撞击中找寻到了另一个自己,并为此感到惊讶与不可剥离。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