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全面降息可能性加大

发表于2008-09-25
 

   一次出乎预料的降息是否意味着全面降息的开始?现在下这样的判断似乎还有些过早。但是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信号既然已经明确,未来经济形势如果继续恶化,央行不会像过去那样有太多犹豫,中国必然会进入一个降息周期。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9月14日央行宣布,从16日起,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下调27个基点至7.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00个基点至16.5%,这是央行4年以来首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而存款准备金率更是9年来首次下调。

这显然出乎市场预料。之前市场对于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已经有预期,但即使是最乐观的经济学家如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摩根大通经济师王黔也都认为,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许会在明年发生。

不过,事情在央行9月11日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变化。那些参加会议的投行和央行内部研究员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一直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所以会议中很多人坚持,央行应该继续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首要位置。

但是周小川的表态让很多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周小川说,目前应该把经济增长放到首要位置上。实际上次日关于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案已经上报,9月14日晚,央行即对外宣布降低“两率”。

如果从决策进程来看,应该说,降息是中国内部的经济增长情况使然。在8月份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之后,国内外人士都认为,目前中国通胀风险已经减弱,但经济面临下滑的风险在迅速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尤其困难。虽然8月初央行提高了各类银行的贷款额度,但国金证券通过对8月信贷数据余额分析后发现,多数商业银行出于控制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放贷仍旧十分谨慎。

不过,华尔街金融飓风显然加快了决策步伐。所以,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认为降息与此有很大关系,“因为整个美国华尔街都沉到海底了,对国内市场信心有很大的冲击。”

打开的降息通道

从年初到现在,中国经济政策总基调经过了三次较大的转变,从“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每次政策基调改变都因为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007年第三、四季度,通货膨胀迅速上升,四季度中三个月通胀率分别达到6.5%、6.9%、6.5%,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由此,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超过经济下滑的担心,每月一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抵御通胀的必须手段,这种政策延续到今年6月7日。

这期间,国内对央行的政策争论十分激烈,相应的争论带来不同的政策建议,即使到6、7月份,典型的“货币学派”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原高盛经济学家梁红都认为通胀风险仍旧存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应该放松;但供给学派表示,中国通胀有外生性,经济政策不应该过度从紧。

现在看来,这种争论也让决策部门无所适从,或者说对于定调更为谨慎。每年7月15日前后,国务院都会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为下半年经济政策定基调,但是2008年年中,国务院召开三次各类专家参加的讨论会,最后都没有给出下半年经济的总基调。

直到7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才对下半年经济形势正式定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不过这种说法还是有些找平衡的味道。因而政策层面依然模糊,直到这次降息,保增长才被确立为第一要务。摩根大通证券市场主席李晶说,政府通过降息已经表达得非常明确,“国内通货膨胀不是最大的敌人,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增长速度。”

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否是一系列降息行动 (包括继续降低准备金率)的开始?这次央行货币政策转向还是留有余地的。央行没有下调五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央行还是有些“走着瞧”的意思,对通胀的担心并没有完全解除。

不过市场显然是另一种看法。很多分析师认为,货币政策放松仍然只能够缓解经济下行的风险,并不能真正扭转经济运行的趋势。这是因为,在信贷紧缩时,减息对中小企业刺激效果也需要重新评估。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认为,目前情况下,国内国外的风险都在增加,银行的贷款风险贴水利率自然会提高,所以央行规定贷款利率降低,但市场利率能不能降到0.27个百分点值得怀疑。

华尔街飓风正在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拖向深渊。未来央行的选择不能不更多地考虑到这种影响。如果经济沿着下行通道继续滑行并且加速的话,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可预见的。尤其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逐渐下行,CPI回落且企稳,将打开更宽的降息通道。

现在还很难预计未来政策调整的频率和力度。摩根大通的看法是,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继续下调1-2个百分点,如果未来几个月通胀率继续下行,银行存款利息也可能下调。这样的预期不算夸张。

发表于2008-09-25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