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楼市下跌的教训:“经济发动机”应该多样化

发表于2008-09-17
 

中国的房地产业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早有端倪。

9月15日《时代商报》报道,日前,在辽宁沈阳举行的一场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上,辽宁省长陈政高也前往房交会现场指导视察,并表示,要防止出现房地产价格大起大落。

陈省长的表态,可以说是继西安、深圳等地的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为房地产开发商“托市”之后的最新动态,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对房价继续下跌的普遍担忧。

对于陈省长的表态,网民的反应是非常不以为然。有人质问在房价“大起”的时候为什么不出来表态?还有人认为目前的房价已经远远脱离了成本,现在的“大落”实际上是向正常的回归,地方官员没有必要一惊一乍。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一些地方为房地产“托市”的动机做过多的揣测,因为有一个理由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在许多地方,房地产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一方面,它产生了大量的GDP,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繁荣,拉动水泥、玻璃、钢材等相关产业,所以一旦房地产业陷入萧条,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减弱。

但对地方政府来说,更要命的还不在于这些,而在于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普遍很少,他们用来兴建各种楼盘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购房者手里也没有多少钱,他们用来买房的资金也主要靠“房贷”。如果楼市崩盘,这些统统都会变成银行的呆坏账——这实际上相当于房地产业局部绑架了一个地方的经济,“要死大家一起死”。面对这样的格局,地方官员之惴惴不安,是可以想见的。

其实,中国的房地产业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早有端倪。在很多大城市,人们发现只有住宅小区,却没有可以上班挣钱的地方,再加上市政当局为了市容市貌而严管个体经营,楼市注定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只能靠投机资金来维持,一旦投机资金因为某种原因撤出,当地的经济就会像一条被潮水留在沙滩上的鱼那样,无论怎么跳,都难逃厄运。

面对摇摇欲坠的楼市,笔者觉得我们应该认真汲取两个教训:一是在经济发展上,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经济发动机应该多样化,绝不能吊死在房地产这一棵树上;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充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才谈得上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才能把当地的经济发展置于最坚实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经济周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发表于2008-09-17
 
发表于2008-09-17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