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北京540万"中产"人士该减去多少?

发表于2010-07-20
由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公布了这样一个数据:目前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这个“540万”的依据是北京市统计局提供的收入状况:北京市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2009年北京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37元,《报告》调查的中产阶层平均月收入为5923.18元,中产阶层家庭平均月收入为10007.96元(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692.97元),而北京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年收入水平22417元。两家单位发布的“分析报告”,仅仅是根据北京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而得出了北京市有“540万”“中产”人士的结论。其实,这个数据与其说是“分析”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捡来”的,且这个报告有点自相矛盾,它一方面说北京有“540万”“中产”人士,一方面又说:这些“中产”人士中的多数人,用并不高的收入水平面对高房价、汽车等大宗消费,成为“房奴”、“车奴”。我想,既然“540万”当中多数成“房奴”“车奴”,那么北京实有的“中产”人数,就应该是将这成“房奴”“车奴”的“多数”,从“540万”中减去,即540万-(成“房奴”、“车奴”)多数=北京实有“中产”人数。    

    在中国,还是做公职人员好。君不见,不但生活中最富裕的人是那些手握实权的高官和擅长官商勾结赚大钱的老板,连“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且“中产”中较为富裕的少数人,也主要集中在公职人员中,这从《报告》的自然排序中可窥见端倪:《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中产阶层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小私营企业主、企业部门经理人员、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以及部分个体工商户。在中产阶层内部,只有170万人,即30%左右处于中上层,还有近70%处于中下层,面对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报告》接下来明确指出:从内部分层来看,处于中产阶层最上层位置的主要是领导干部,此外还包括大部分中小企业主和部分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一定的权力,拥有高收入,消费能力强,普遍拥有房产、私家车以及其他高档消费品,在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优势。

    处于“中产”阶层中下层位置的是些什么人呢?《报告》告诉人们,他们是“办事人员、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以及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处于中产阶层的中下层位置。规模大约在308万人左右,占中产阶层总人数的68.5%”。这些人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拥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位置。消费需要旺盛,用并不高的收入水平面对高房价、汽车等大宗消费,成为“房奴”、“车奴”。

    问题在于,“中产”人士变成“房奴”、车奴之后,还属于“中产”阶层吗?按理说,月均收入达6000元是比较丰厚的是收入了,即使在生活成本很高的北京,假如是租房子住,或拥有一套普通的二手房加上一辆中档汽车,私人存折上有几十万元存款,平素能过上可以旅游度假、可以经常性地上馆子吃饭,那么他无疑是属于“中产”人士。然而,当这些月均收入达6000元的人买了一套像样的新房子和一辆中高档汽车之后,在银行按揭利息和汽车养护费的重压之下,便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日常生活过得紧紧巴巴,一年到头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除了挣钱还是挣钱,很少有时间和余钱来进行休闲型消费,更拿不出十天半月的时间和一笔闲钱来作远距离的旅游。一个人像陀螺似的高速旋转,接下来便会透支健康、挤占陪伴家人和教育孩子的时间,导致精神生活的疲惫、空虚和失常,使个体无法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一位自认为属于“中产”人士的女白领在博文中感叹:“这几年,我们家虽然在收入上迈入了中产者行列,但是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也让我和先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我们俩的身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这是让我们感到最无奈和痛苦的事情。同时,我们工作忙,顾不上管教孩子,也在儿子教育上欠账太多。健康和教育上的失误,正在使我们不得不付出经济上的代价,况且有些东西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比如健康。”

    有人说得很形象: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人士。确实,面对几万元一平米的房价,月均6000元的收入简直不堪一击。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户均可支配收入64285元,以一般家庭每户住宅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09年11月北京住房的平均价格为17810元/平方米,需要支付160万元,相当于一般家庭25年的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为25∶1。在这样的高房价下,即使你是“中产”又如何?当多数“中产”人士成为“房奴”,为高房价疲于奔命时,他们还有何幸福感可言?这样的“中产”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吗?这样的“中产”还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吗?

    华盛顿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经济学家海蒂.希尔霍兹认为,由于中产阶级更多的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因此必须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去判断谁是中产阶级。她说:“(我)把中产阶级定义为抱有一定志向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就要(先)定义我所说的‘一篮子中产阶级物质’。这个‘中产阶级篮子’里包括:能在一个安全的社区里买一套不错的房子,而且这个社区要有较好的学校;能为自己积攒退休金,并且能让子女上大学;手里有一些钱能够每年暑期去渡假;可以享受有像样的医疗。所有这些事物构成了中产阶级志向。” 希尔霍兹表示,之所以把抱有这些志向的人称为中产阶级,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中产阶级物质”对穷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富人拥有它们又完全不成问题。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这些“中产阶级物质”是可望也是可及的。他们可以获得体面的住房、优质的医疗、享受不错的度假,当然其前提是他们必须要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实现。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中产”人士不应是买了住房之后便没有积蓄,且必须刻意地抑制自己的消费。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 在买了房子之后,还应是衣食无忧,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至少在日常消费中“不促手”。

    有个奇怪的现象:八成以上的美国人都认可自己属于中产阶层,而多数“主流”人士认定的中国“中产”人士,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2009年12月,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10个城市,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1658名个人月收入在各地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根据职业、收入、教育程度来选取的这些“中产”人士中,有近七成的人不认同自己是“中产”。假如,北京那“540万”“中产”人士,减去七成的话,也就剩下162万了,而这个“162万”能维系多久的“中产”水平,也很难说,因为能轻而易举击倒“中产”人士的不单有房子,还有妖气弥漫的股市。这些年来,又有多少积攒了一定财富的人,让自己的股金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气泡而瞬间破灭!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有不少“中产”人士,而远没有形成“中产”阶层。在商品房价格仍悬在半空的情况下;在股市尚未摆脱“妖气”的情况下,靠艰苦创业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中产”们,他们一个个地将随时被高价房或股市上的腥风恶浪所击倒,有人鼓吹的“中产阶层”和“中产社会”,仍在在遥远的彼岸向我们招手!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