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佛山南庄陶瓷商贸之都的演变 “一转一升”

发表于2013-03-17
近几年来,广东珠三角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政府的推动之下,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产业升级的战略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升级将许多原本非珠三角的地方和珠三角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这种产业升级的新现象,以佛山的南庄镇和高要市的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典型,自广东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以来,南庄镇的陶瓷企业由原本的75家锐减到13家,但高要市却陆续搬迁进了33家大型的陶瓷企业,其中有不少便来自南庄镇。

在记者对两地的走访中发现,产业升级一方面淘汰掉了落后的、高污染的工厂,带来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使得产业得以全面升级,并且带动了原本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产业升级除了让企业获得更好的效益之外,还让许多的普通工人分享到了升级的胜利果实,可谓一举多得。另外,记者还观察到,产业升级的成功并不是政府或者企业某一方单方面的成绩,是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升级的瓶颈,而恰好在这时广东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产业升级,是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帮助之下,双方通力合作而取得的成果。
佛山南庄
升出生态和活力
陶瓷商贸之都的演变
产业升级转移的62家陶瓷企业,至少腾出4800亩土地,而在这些土地上,建成了华夏陶瓷博览城、瓷海国际、南庄大道企业展厅等四大陶瓷商贸平台,总面积400多万平方米。
在距离高要百公里之外的佛山南庄镇,近年来的产业升级战略使得陶瓷企业从原来的75家降到了13家,但是这并未让这个“中国建陶基地第一镇”空心化,而是逐步建立起了全国 建陶品牌企业的战略决策总部、营销总部和研发总部的总部经济模式,演变为了“中国陶瓷商贸之都”的商贸重镇。
在南庄镇,随处可见的不再是高耸的烟囱,而是装饰一新的陶瓷企业的总部大楼,竭尽奢华的陶瓷博览城。
以新明珠集团为例,其先后在南庄的华夏陶瓷博览城建了14个品牌展厅,展厅面积达4.2万平方米。在新明珠集团的二厂,记者见到了几位研发 的工人,据在新明珠工作了七八年的二厂研发 主任技术总监罗爱武介绍,最开始进厂的时候他是负责生产线上的生产,如今他不用再提心吊胆的工作,在研发上即使失败也没有多大的问题,还可以重新再来,并且仅仅工资收入就超过了八千,是原来的两倍以上。从前在二厂做电工的索峻峰http://www.qxwgov.com,以前只需要负责机械的电路维护一类的工作,如今也成了研发 的程序员。
据新明珠集团副总裁李列林介绍,每年集团都会拿出3000万作为创新基金,奖励在产业升级上作出贡献的一线团队和个人,“个别研究团队一年就能拿几十万”。
新明珠集团还致力于实施品牌战略,契合南庄总部经济的发展规划,开始由经营产品转向为经营品牌,建立多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另外,新明珠集团还跳出对陶瓷生产业的经营,转向陶瓷产品后期的服务业发展,运用集团丰富的市场网络资源智力输出、快速扩张以及资源整合,已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近30家设计分院。新明珠集团的种种尝试与发展,仅仅是南庄镇各家陶瓷企业产业全面升级的一个缩影,南庄镇现有陶瓷营销 超过1100家,属于总部的就有150家,成功挂牌“中国陶瓷商贸之都”。
政府企业不谋而合的战略大转型
回顾这几年来的产业升级之路,李列林告诉记者,2004年前后,新明珠集团在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将原有的简单的加工产品的发展方式发挥到了极致,逐渐出现了发展的瓶颈,在南庄镇内,原有的老式厂房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机械设备的要求,在寸土寸金的城 也难以建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大型生产基地,小厂的 运营成本较高,产品利润随着工人工资、物价上涨等而被压缩,企业也面临着升级困扰。
在新明珠集团开始自己艰难探索的关键时候,广东省审时度势出台了珠三角全面产业升级的战略,大力扶持工厂向非珠三角地区发展,各级政府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在高要市的基地就享受了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南庄总部经济的战略吸引了全国乃至全 的商机,也倒逼新明珠集团的经营有了质的改变,“这种政府引导和我们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不谋而合是我们以及整个南庄产业升级成功的最关键之处”。
南庄镇的产业升级之路,不是凭空的引进,而是根据原有产业的基础,向整条陶瓷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停转移”62家陶瓷企业,至少腾出4800亩土地,而在这些土地上,建成了华夏陶瓷博览城、瓷海国际、南庄大道企业展厅等四大陶瓷商贸平台,总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同时,陶瓷产业双转移以来,南庄陶瓷企业已在国内建厂一百多家, 额累计超过200亿元,用地面积在5.5万亩以上,甚至超过了南庄本土 区划的面积。
同样的这种专业经济区域的产业升级在珠三角还有很多,在非珠三角地区随处可见产业转移园,产业升级在全省呈遍地开花之势。
探究产业升级成功的因素,离不开政府产业升级的大战略背景,也离不开企业自身的艰难探索,可以说广东这种政府和企业不谋而合的产业升级之路,是在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引导经济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
肇庆高要
转来人气和财气
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在产业升级的宏观概念中,最基本的就是生产技术的提升和普通生产方式的进步,机械化和自动化更多进入普通的生产环节。
顺着321国道一路向西,在高要市禄步镇右转入264省道不久,就会看到一座占地数千亩的现代化陶瓷生产基地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基地内见不到以往印象中陶瓷工厂高粉尘的烟囱,只有一排排国际标准的全新工厂和一栋栋漂亮员工公寓,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货车频繁地出入其中,这是广东禄步萨米特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是总部在佛山南庄镇的新明珠陶瓷集团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产物。
任伟和任勇是基地内负责压机的技术工人,10多年前,两人就从四川来到佛山的陶瓷厂打工,他们可谓亲身经历了广东陶瓷行业产业升级的全过程。据任伟回忆,2000年他刚来佛山的陶瓷厂打工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就是负责为生产出来的瓷砖打包,“一件瓷砖几十斤重,我要一件件从流水线上搬下来打包,一天下来就腰酸背痛了”。他选择了放弃。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 是2007年以来,许多陶瓷厂开始大范围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打包已经成为了最轻松的工作,一条线只需一个工人守着就行,产量也由原来的一个班(约8小时)1000多件增加到了9000多件。
原本烧制陶瓷的窑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在基本上都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宽体窑,一窑就能烧制9000件瓷砖,是原来的两三倍,并且产品的质量 好。
同时,生产的产品类型也逐渐变得更具专业水准,由早年的釉面砖逐步变为聚晶砖,再到现在最先进的玻化砖。生产技术的全面提高,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收入的提高。任伟和任勇向记者表示,像他们这样普通的技术工人领班,在2007年还只有三四千的工资,而现在不加奖金都已在七千以上了。
人气财气代替“废气”
“到处都是粉尘,即使做打包,一天下来头发、眉毛都变白了。”1996年就到陶瓷厂工作的任勇至今对早年的生产环境仍心有余悸。这样的工作环境一直持续到了七八年前,随着部分陶瓷企业开始进行产业升级,一批新式厂房开始建立,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高压姿态,陆陆续续有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大型的除尘设备,陶瓷厂内的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清新的环境由内而外都可见,厂内工人不再担心会有什么职业病,厂外的蓝天和青山依然美丽。
陶瓷企业的到来也改变了高要本地的发展面貌,聚积了越来越多的人气和财气。在萨米特基地门口,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已经由 的村民建起了几排的商铺和楼房,靠着收租和经营日常生活用品,超过5000人的工厂,让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开始富足起来,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选择了留在家里就业。
当然,这样的陶瓷企业在高要市并不只是新明珠一家,而是 的33家,这些陶瓷厂分布在高要各地,给原本落后山区带来了活力。
根据公开数据,高要的引入珠三角转移陶瓷厂的战略给高要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增速一度超过50%,两年就翻了一番,财政综合增长率连续两年高居全县(市)之首,成为全省首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山区县(市),整个陶瓷产业带来的 相当于整个高要之前的 工业 总和,由传统的山区农业县一跃而成为全省的工业强市(县)。
高要市对 项目并非“来者不拒”,而是近年来根据全市的产业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工作,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从“招商引资”转为“招商选资”。据介绍,仅2006年到2010年现金网:http://www.bctgov.com,高要市先后拒绝了40多个、总 50多亿元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不达标的项目, 质量和环境保护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