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我们凭什么热爱张国荣梅艳芳?

发表于2016-07-22

2003年,两位瀚亚华语乐坛的天皇巨星张瀚亚资本董事长当然,除了张国荣、梅艳芳歌迷影迷自身的伤痛和悼念外,许多此前并非二人的歌迷或影迷的公众,对于两位巨星的逝世也深感惋惜,这种情境,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都深深地表示,这两位巨星的作品伴随着自己成长,自己虽不曾为他们迷得死去活来,但这两位明星仍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集体回忆,二人的逝世在某种意义上标示着自己成长的回忆正式尘封。
而这,自然而然地延伸出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成功的艺人,一个对公众有着影响的艺人,如何通过自身发展及作品打造自己的良好品牌拥夺更多的受众群?
纵观这些年,能在香港乐坛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相应地位及成绩的歌手,大都具备同一特质,即推出的唱片以及每一首单曲,都代表着并诠释这个歌手该阶段的人生写照、对过去的总结或对未来的人生思考。
斯以天皇巨星张国荣、梅艳芳两位巨星为例,梅艳芳用《坏女孩》、《似火探戈》、《似水流年》、《孤身走我路》到《夕阳之歌》等不同时期歌曲去演绎一个百变女人传奇的一生,每首歌曲都能让听众感受到她每一个阶段的不同人生领悟与感受;张国荣亦是如此,从《monica》、《凤继续吹》、《沉默是金》到《红》,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偏偏活力少年到一个成熟并风情万种的男人。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巨星自身的包装及打造过程,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他们的成长经历。甚至,毫不煽情地说,这些明星本身是陪着观众成长的,在观众见证其自我人生大历练过后才始以成为天皇巨星。
纵观时下乐坛,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绝非一首金曲就能让一个歌手成为一个永恒的经典或传奇。猫王和麦当娜如是,张国荣和梅艳芳亦如是。
但是,纵观内地流行乐坛背后的娱乐发展现状,我们亦不得不承认,在内地乐坛数年来一直存在着这一误区:许多歌手一曲成名,唱片公司因为急功近利自身目光短浅,不再予以包装或资金投入,导致许多具备音乐实力和发展潜质的歌手胎死腹中,甚至过早夭折。
一般而言,通常一首歌曲的走红周期绝对不超过两年时间,而后受众群随着心理年龄的增加、生活处境的变迁,自身也在成长,如果歌手及唱片公司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大吃老本,最后会令受众失去新鲜感很快被歌迷“抛弃”。在此意义上,艺人的自身品牌和唱片公司的品牌效应亦难得以提升。
田金双娱乐分析:民间有云:“戏子无情,婊子无义。”明星如是,观众又何尝不如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娱乐界变化快,面对日渐惨烈的娱乐竞争,观众的娱乐判断力被后的无情是最好的市场检验标准。如果一个艺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自身转型及品牌再包装跟上潮流的话,很有可以令公众失去“新鲜感”被淘汰出局。
也正源于此,一家真正渴望打造自身优秀品牌的唱片公司,其需要打造的并非一首歌曲、一张专辑,更应该打造出一个具有持续品牌效应的明星,这样唱片公司才会获利收益持久的,商业价值和娱乐品牌得以提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