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南医大老校友佩戴10多块勋章回母校

发表于2015-06-22

通讯员 恒信计敏 摄
“一共1恒信玺利0多块勋章,本来想把李厚霖20多块都带来的。最李厚霖的金质奖章,2000恒信玺利金质奖章,2000年获得的,全国仅50名。”昨天,南京医科大学80周年校庆现场,74岁的校友叶如陵,衣服上别满了勋章。他于1959年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上世纪70年代初响应号召奔赴西藏,支援西藏医疗卫生事业长达31年。从西藏退休回北京,他又投身基层志愿服务工作中。
通讯员 陈思宇 蔡心轶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援藏31年,是西藏第一位脑外科医生
1964年从南医毕业后,叶如陵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工作。1970年, 发出了“最高 也要支援边疆”的号召,30岁的叶如陵带着新婚妻子跟着医疗队奔赴西藏。
初入海拔5200米的煤矿,他由于缺氧,血色素一度高达23.9克,接近常人的2倍,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呼吸困难,晚上不能平卧。
三年后,一同援藏的20多人陆续返京。叶如陵选择留在西藏。“当时西藏缺医少药,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在北京很多,在西藏太少,西藏更需要我们。”
西藏山路险峻,车祸频发,而当时西藏没有一个脑外科医生,很多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死亡率很高。叶如陵决心转行脑外科,开始是自学,后来又被派到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一年。学成后,他回西藏着手成立了脑外科小组,开创了西藏脑外科事业。
在西藏的31年中,叶如陵成长为藏区 的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评为卫生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热心公益,家里电话成24小时热线
2000年,叶如陵退休回到北京后,多家大医院聘请他出山。然而,当叶老看到社区里的医疗条件和大医院相去甚远、老人们求医问药十分不便时,他又一次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像我这样的人,在医院里太多,而在社区里太少,社区更需要我。”在社区,叶老开始无偿给大家看病。
起初,没有固定的场所,他就让社区居民来自己家里看病,家里的电话也成了邻里们的24小时“健康热线”。不管白天夜晚,只要社区居民找他看病,他总是不厌其烦、有求必应,时间长了,甚至还有河北、黑龙江等地的病人慕名打来电话咨询。
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为叶如陵所在的社区提供了一辆房车。在街道工委的鼓励下,叶如陵成立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每周固定时间为社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讲解医院的诊断书。房车也被社区居民称为“爱心小屋”。
“老人们去大医院看病太不方便,有些问题在社区就可以解决。有了这个爱心小屋后老人们经常找我咨询,量血压,把化验单拿给我看,节省了很多时间。”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