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阿那亚 | 我们这样穿越时空,走过了 “627英里”

发表于2017-02-10

1个老人,87天,627英里;1封告别信,1位20年未见的患癌老朋友;从英国最西南到最东北,哈罗德千里跋涉;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小说《一个人的朝圣》里的情节,而在阿那亚,30多位邻居则用诵读接力的方式,穿越时光隧道,陪伴哈罗德走完了全程,完成了一群人的精神之旅。


书本和阅读,是连接人与人最好的精神纽带。《一个人的朝圣》,是村长马寅很喜欢的一本书,按照阿那亚的赠书传统,他给热爱读书的邻居们送了60本书。

孤独诗社的社长凌建拿到赠书后,被书中动人的故事打动。热爱朗诵的他,录了书的第一章,发到了阿那亚的两个社群里。


不曾想,邻居们被深深打动,反应热烈,没有拿到赠书的邻居,也希望读到这个动人的故事。

凌建干脆就在诗社招募愿意参加接力诵读的邻居。诵读是个二次创作的过程,用什么软件,如何剪辑配乐,读多长时间不容易出错,这些都有讲究。


大家群策群力,社群把每个人的 都挖掘出来了。于是,这场集体的精神之旅顺利成行。

“声音有一种包裹的力量,它让故事有了立体感和穿透力,诵读使我感到充实、慰藉和快乐。”

邻居余春玲读的是哈罗德徒步到布克法斯特一章,因为软件的限制,读错一个字都得重新再来,那一章她读了一个多小时。但因为对故事和朗诵纯粹的热爱,她沉浸其中。


阿那亚的两个读书群里,700多名邻居,像儿时等候“小喇叭”广播节目播出那样,满心期待,读书接龙成了读书会早读的一部分。

通过同一本书来审视自己的灵魂和情感,找到情感和精神的共鸣。“读书接龙就像平静生活里的带有神圣感的仪式。”一位邻居说。

随着故事发展,这本关于爱的回归、信念和自我发现的书,让越来越多的邻居为之流泪、欢笑和思考。


接力诵读让读书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了,成了一场盛大的社群精神之旅。

“老人的孤独朝圣,其实是在寻找那早已失去的生命航标。”邻居魏华感叹,我们常常迷迷糊糊地活着,忘掉了太多值得记住的事,直到有一天,我们跟随哈罗德走出去,在躲开城市的陌生乡野,安静地与内心交流对话,那些过去的伤痛与哀伤开始慢慢疗愈。


“太痛了,痛到我要窒息,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亲手埋葬了儿子,一定是人世间最痛苦的离别。”

邻居雅馨哽咽诵读完了哈罗德之子自杀一节,她说,这本书给予她的,是一面镜子。要照照自己,脸上有什么尘埃,身体有多么疲惫,生出力量,认识与接纳自己,发现更好的自我。


“我们听的不是故事,而是彼此的人生,或许只有像哈罗德那样,经历身体的极度疲惫与劳累,才能剥去形而外的壳,触到内心的终极。”在读书群,有邻居感慨。

因诵读结缘了许多有共同爱好的邻居,也因阅读与更多邻居相识。社长凌建说,“大家互相帮助、共享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升华,实为意外之喜。”

接力诵读这种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邻居认同,大家开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一个人的朝圣2》由邻居魏华主导,社群里即将开启的新书由雅馨和盼盼来组织。凌建说,“我们将来在假期还会开展父母子女共同参加的亲子诵读,可能还会有个人的专辑,社群会越来越活跃。”


一个有美好追求的社群,是我们日常生活之外,一个独特的精神聚集地,让阿那亚的邻居们找到有一份温暖的归属感。

对凌建而言,读书社群是一个躲避烦躁、寻找寂静的堡垒。走进去,切换到完全不同的 ,现实的焦灼感得以抚平。“即使回归到冗杂、沉闷的日常生活里,也能拥有保持平静的力量。”


“阿那亚社群让我找到了我的第二人生,”雅馨说。她在北京工作,但一有空就搭乘两个小时的车,带着孩子回到阿那亚。

那一段车程,对她来说,就是一次生活和心情的转换。在大都市里的疲惫的身心,在社群活动里得到弥合和滋润,让她有种踏实的感觉。

即使回到北京,邻居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也从未中断。一起接力诵读,发散出柔软人心的磁场,收获的是一份独特和美好和精神体验。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