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北京将可能拓宽自行车道,保证自行车出行

发表于2012-09-05
混合路段重新划线保证自行车出行;将根据道路两侧地形等尽可能拓宽自行车道
新京报讯 (记者汤旸)针对北京部分道路未设专用自行车道以及自行车道被占的情况,昨日,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有关负责人做客首都之窗表示,除了对混合路段进行重新划线以保证自行车出行,还将根据道路两侧地形、地貌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对自行车道进行拓宽。
次干路和支路设自行车道比例低
有市民提出,目前北京的自行车道本来就窄,交通部门所做的拓宽道路工作都是在拓宽机动车道,愈发挤压了自行车道的空间。
“自行车道拓宽也是我们所关注的。”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副局长刘长革称,经过调研,全市的主干路以上道路自行车道的实现率已超过了90%,但次干路和支路设自行车道的比例还是相当低,大部分都是小汽车车道,没有专用的自行车道。
由于道路资源有限,次干路和支路设置专用自行车道会让机动车道变窄。刘长革称,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用或用于停放,相当于对自行车路权造成了侵害。但实事求是来讲,这也是目前路况最大的一个矛盾,因为小汽车的停放也需要一些场地,实际上是机动车和自行车、步行如何分配的问题。
空间条件允许,摆放硬隔离设施
如何平衡这一矛盾?刘长革表示,首先是要加强路况的交通管理,在应该停车的地方采取限时分段的停车方法,比如可以限定晚8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停车,其他时间严禁停车,这样既解决了居民停车矛盾,同时也给白天骑自行车的市民提供了出行条件。
还要对整个道路的划分进行细致规划,混合的路段在保证自行车出行的条件下对路段进行重新划线。此外,还要在拓宽道路资源上进行挖潜,这方面正做调研,根据道路两侧地形、地貌和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对自行车道进行拓宽。可能会占用一些绿地或一些居民庭院,但如能把这些矛盾调解好,就可以在拓宽道路的同时为自行车提供一条车道。
据刘长革介绍,针对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的隔离,并没有强制的标准进行硬隔离,要因地制宜。硬隔离从视觉上可以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但摆放硬隔离设施需要空间,一般的底座大概30厘米左右,在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摆放硬隔离设施,一般情况下都是划线让机动车和自行车各行其道。
■ 焦点
【微循环】
58项微循环明年基本完成
据刘长革介绍,治堵28条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末实现400公里的“微循环”道路畅通。交通部门从2011年开始梳理了58项“微循环”道路计划,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27项,到2013年底58项工程基本能全部完成,总 达42亿元。
路政局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副主任高海表示,今年“微循环”列入计划的有11个项目,包括丰台、石景山等区,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该区域的路网影响,比如 、商务区、居住区及其他功能区都是考虑的重点。
【疏堵工程】
去年至今设置百处掉头阀
据高海介绍,疏堵工程是通过对既有路段进行局部调整改造进行能力挖潜,起到在短时间内缓解拥堵的作用。
从2003年至今,大概完成了1400多项疏堵工程,包括对既有道路设施的缓堵改造、清理障碍物、调整道路出入口、增设掉头阀等。从去年到今年大概设置了100处掉头阀。
“7·21”暴雨后,为缓解下凹式立交桥堵车,在车辆进入下凹式立交桥起坡处把现有的隔离带、护栏去除,增设掉头阀,在桥下积水的时候能尽快疏散。这样的掉头阀是在需要设的地段来增设,并非每个下凹式立交桥都需要。
高海称,疏堵工程将是长期工作,下一步还是要集思广益,市民反馈及网友提出拥堵的点段都是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目前为止已通过各部门汇总了约260项疏堵工程,已经按照计划完成了80项的前期工作,准备今明两年陆续实施。
新京报记者 汤旸
发表于2012-09-05
俗话说的好,自行车也是车嘛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