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科技司的“可管可控”肥了谁的腰包

发表于2015-12-01

科技司的“可管可控”肥了谁的腰包

 

11月中旬,户户通清卡行动持续进行。有消息称,大量户户通合法使用区域的定位机被无辜关停,用户利益受损,甚至有地方用户与安装人员发生了冲突,市场一片乱糟糟。其实,这并不是科技司第一次对市场挥舞“可管可控”的权力魔杖,整个接收机的发展史,就是科技司的“可管可控”的演变史。

2008年7月,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BS-S技术标准,免费传送 及国内上星省级47套电视节目和广播,但不能收看境外节目。由于节目免费传送且没有地域限制,迅速得到广大用户群体的认可。这对采用付费收看的有线电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也确实让更多老百姓用低廉的成本听到了党 的声音,而且只能听到党 的声音。这对于从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广电来讲,政策目标应该是充分的达到了,还有什么比让老百姓自掏腰包倾听党 的声音更成功的呢。这个时候科技司出手了,公开的理由是为有序发展(其实是有线的利益)和为运营管理建立技术基础(怎么就不讲政治了呢?),科技司提出了“可管可控”的概念,推出加密机型,对节目加密,需要插卡才能看。但事与愿违,市场没有得到有效管控。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代机应运而生,增加定位模块,以进一步强化机器的定位功能。

为了可管可控,一台机器增加了近百元的成本,以农民为主体的用户为此多付出了几十个亿,出钱招标的国家财政也多出了几十个亿。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这个所谓的三代机是否真正起到了“可管可控”的作用呢?

如今接收机市场处于一、二、三代机同时使用的混合状态,也就是说即便是科技司认为最能可管可控的三代机出来后,一二代机仍然存在。不逐步以旧换新、不淘汰难以管控的旧产品,这样的“可管可控”不知意义何在。更何况,据称能强有力实现定位功能的三代机最终也没有帮助科技司实现户户通市场的“可管可控”。如今,户户通市场上免定位机泛滥成灾,甚至弄得一些正规只生产定位机的企业无法立足,不得不违心生产免定位机。

表面上看起来一切科技司都是公事公办,但王效杰的权力却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从最初科技司只需指定解调芯片的供应商,到现在智能卡、定位模块、SOC芯片等供应商都必须经过科技司的允许和首肯才能进入市场供应链。换句话说,如今一台三代机60%以上的原材料由谁生产、谁供应都是由科技司说了算。这样“可管可控”,真是管住了真金白银,控出了寻租空间。

在这样的垄断供应体制下,不要说上述原材料的供应商,那怕只是为NDS当个卖卡的代理也是利润丰厚的事业,如果按照每张卡的代理费用约2元计算,三代机一个月300-400万的开卡量带来的直接利润是每月600-800万的收入。挣这么多钱的业务有多难?只需要一个业务员下单、联系代理报关,安排发货就能完成,最难的其实是得到王效杰的同意。

本来,这个暴利的香饽饽有两家幸运儿分享,分别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直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和上市公司北京捷成世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八月IC卡供应紧张后,长沙星空创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又脱颖而出中了大奖。牛吧!谜底也很简单,星空创意是国科微电子的关联公司,它的总经理徐泽兵正是国科的董事之一。这样的关联让人不禁想起国科在免定位领域里“斐然业绩”:作为免定位机泛滥的罪魁祸首、免定位市场份额最大的大佬,在整个户户通整顿的过程中一直相安无事,甚至连个警告都没有。当然,在科技司垄断供应体系中的供应商也毫发无损,仅有几家定位模块供应商被象征性警告了一下,因为他们在进入科技司的垄断供应体系时已经跟王司长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反观那些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指定机构检测、拥有合法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却被实施了严厉制裁。这种不公平、不合理、明显有失偏颇的处理方式里面有没有猫腻,真相不是呼之欲出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