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转戴欣明:金融基地灌装深圳30载讨伐承命

发表于2009-06-28
金融基地灌装深圳30载讨伐承命
——戴欣明走访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随想

金融基地灌装深圳30载讨伐承命
——戴欣明走访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随想
扭曲的深圳何去何从?
有人认为深圳被抛弃了,有人认为深圳衰落了,有人认为深圳正在腾飞,而戴欣明认为深圳其实是扭曲了!一个在不断扭曲中成长的城市,每一任城市的舵手都在试图完成那些既是已知又是未知的承命,也让深圳左右摇摆,这种摇摆是思想上的,也体现在行为上,是种讨伐,臆想实现梦想,但是这种臆想多应用于城市的简单开发,表现最为强烈的是房地产开发,过度的房地产建设,推高房地产价格,提高了营商成本,那么这些建筑中应该灌装什么,没有多少人思考!停留在盖了卖,卖了再盖的循环中;扭曲的深圳还是整个城市建设思路与战略的缺失!
城市建设者,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建设,更应该实现经济的腾飞,这种腾飞是产业的腾飞,集群的效应显现。虽然城市需要建设,但是更需要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承载着与这个城市息息相关的命脉;那些能够真正意义上提升城市内涵的,对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及想利用这块土地拓展他们世界性视野的人们以宜居“;一是生活,二是营商。
深圳,正在改变!
深圳永远不会被遗忘
3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为深圳的特殊地位,也就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虽然使命不断在变化中,一方领导者也是在走马灯式地轮换着,但是深圳还是一块炙手可热的热土,或许,深圳的扭曲可以称为是螺旋式上升。
深圳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被忘记的城市,一直在人们的视线中波动。不管是2003年左右年期间,通胀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一些人开始大声疾呼《深圳被谁抛弃?》,到如今,持续的通胀并没有挡住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深圳。深圳GDP每年还是以15% 的速度增长,创造着中国奇迹。就因为深圳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的倾斜,使深圳永保青春活力。
深圳如何延续生命力?
在风风雨雨的洗涮中,深圳迎来了国务院批准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526日正式发布,提出深圳和香港携手共建全球性四大中心”;在深港合作目标上,此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并未出现在获批的《综改方案》中。不过,《综改方案》指出,深圳将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其实与其它三大中心相比,创新中心在这里是个比较抽象的名词,这也说明这里面包含的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香港是全球性金融中心,可以看出深圳香港一体化在《方案》中虽然没有直白地列出,但是用创新中心一带而过更显得有期深远的意义,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在香港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全球与中国,中国与全球的对接。
那么,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样的诠释也给深圳的城市建设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如果这样讲,深圳的这个有“9条命被再次注入了生机,而当下要解决的是创新这样的抽象的名词如何落地,以我看来,那就是像产业基地,像动漫基地、科技园工业园,以及金融基地这样的大体量的商务空间才能灌装这些中心内容。
深圳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金融改革才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改革,这次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
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支持在深圳设立创业板;
二是探索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期货交易;
四是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机构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
五是积极探索房地产、高速公路、码头、电力等资产证券化;
六是加快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七是积极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
八是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营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九是探索建立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模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这些都说明,深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发展机遇,虽然未获批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但是会形成实际的金融中心
《方案》中指出,深圳将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既然如此,那么就要形成鲜明的产业化集群,这种集群是物理空间上的,商务上的,社区化的聚集地。
从这些中心中可以看出,都属于服务产业集群,是个以服务形成的中心,是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关心,构成一个凝结深圳新思想新思路产业服务中心,这些中心给深圳再一次以活力,这是种和国际接轨的活力,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环境的重塑,只有这样才能给让深圳逐步摆脱躯壳型城市,并赋予其无限的内涵。(躯壳型城市:重表面,重政府投资,不有效促进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过多地充当无形的手
金融中心更多的还应该是个战略思路,也是个贯彻所有中心的中心思路,没有这个思路,那些中心也就不能够落实。
摒弃旧观念,产业化应该是基地化
一直有个似乎攻不可破的观念,产业化就是工厂化;形成工厂聚焦,产业就聚集了。这个观念正在被打破,上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香港更是如此,而深圳正是沿着香港的脚步走过来的。
从一般的角度看,产业化正在被专业市场所代替,比如浙江义务小商品市场,东莞尚佳·华南餐饮酒店用品市场,华南城,天津中新生态城,替代工厂化成为具有经济内涵的集散地,人们已经不在关心那些产品的工厂在哪里。
从城市化的角度看,特别是深圳,上海这样的特殊地位的城市,更多的是产业聚集,形成商务聚集,表现在大厦、园区、基地,像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就属于这样的产业聚集
同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科技工业园中的著名企业,金融创新先行者,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认为:深圳有好的创新环境,与国际的接轨,相对好的金融机制,所以特别适合做研发。深圳生活成本较香港低,与市场接近,所以作为研发人才聚集地的综合优势是高于香港的。”“香港作为国际人才的居留地,由于个税、自由进出等方面优势,作为国际人才居留地的综合优势是强于深圳的。而深圳作为中国人才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依托香港,也让深圳有着其它城市不能比拟的优势。
深圳明显是香港全球金融性中心的靠山
有了人才优势,能够承载这些人才的不是工厂,而是各式各样的基地”;聚合社区。
深圳明显是香港这个全球金融性中心的靠山,因为有了深圳,有了中国,香港全球金融性中心的地位才能更加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四大金融基地,当其它三大金融基地都没有在默默地建设的时候,南山科技园高新区金融基地一期7.7平方米率先投入使用,已经进入全球招商阶段,具有全球性的企业已经部分入住,同一般的金融基地不同,在招商上对企业的要求很严格,看来是要借《综改方案》的东风,做个真真正正的靠山
香港,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经济的桥头堡,这些年鲜有什么金融创新,特别是在97年金融风暴之后更是如此。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马红漫经济学博士说:与之相比,深圳反而承担起了内地经济金融创新的大旗。包括遍地开花的创投机构乃至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都为未来深圳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铺垫。但是,这些机构分散在各个角落,没有形成集群效应,让深圳金融创新地位被无形中降低了。
集群效应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集群效应一定是提升深圳具有持久金融创新能力的必有之路,比如NEO企业大道,深圳平湖金融产业服务基地,特别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这些基地必将承载与灌装深圳30载讨伐承命,那些承载着前人的臆想,如今即将变成现实,为深圳的、实际的金融中心地位迈出他们坚实的一大步。
戴欣明这次走访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是从城市思维的角度看待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项目;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中有什么样的产业集群预示着一个城市战略的落实,再好的《方案》,产业集群也需要空间来灌装,而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无疑是个这样的容器之一,他正好在深圳
发表于2009-07-02
good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