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胡同文化——镇江篇

发表于2016-09-20

胡同,充满着京味财经儿,镇江人不叫胡同,财经叫小巷,很随意的感觉生活,其实巷子本身给人的生活的了。
城市不理财了。
城市不大,可到处都有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死巷很少,宛如小城的纤细而活跃的筋脉。它们的名字大多取得平常,如胭脂巷、王家巷,梳儿巷,这大概就是难以出名的一个原因吧。
名字的来历大多难以考证,但也有广为流传的,比如说,剪刀巷据说形状像把剪刀,至于仙鹤巷则传说曾有仙鹤来过,诸如此类,还有水陆寺巷,弥陀寺巷则是以镇江广为人之的三山五岭八大寺命名,说是原址的所在。还有的小巷虽以街命名,却大抵不过可容一人通过的小巷,比如千秋桥街。
巷子纷繁复杂,但熟悉的人知道,大街是弯的,小巷可是直的,乘计程车绕十几分钟的路,或许穿条小巷就到了。这里丝毫没有豪华或者现代的痕迹,一人多宽的小巷两边或整齐或歪斜地排着经年岁月的青砖老屋,咿咿呀呀的木门,斑驳的格扇旧窗,被独轮车磨出深深车轮印的石板路。人们依然平凡地过着从先祖那里继承来的生活,现在多为老人了。端一个陪嫁的小板凳,用几个祖传的桐油木盆,洗菜择菜洗衣服,用一个已经有点摔坏却擦得干干净净的大锅煮起一锅香喷喷的汤,一会儿也给邻居端一碗。
巷子里的生活相当规律:太阳升起,街头巷尾里随着阳光的弥漫渐渐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忙活或者串门儿聊天做事,巷边越来越多地摆满了小凳木盆水桶,主妇们做成一排做家务聊天,狭窄空间里的空气随着沸腾起来,独轮车忙忙碌碌地来回经过;午饭时分是最热闹的,香味飘满了几条街巷,街坊们围坐在家门口的小桌子边,偶尔追着香味分享美食;太阳落山,小巷也慢慢沉寂下来,好像已进入香甜的梦乡,蓄起明天的快乐,偶然进出的人们发出充满歉意的悉悉索索,绝没有要唤醒沉睡小巷的意思。夏夜的小巷透着惬意,躺在家门口临时搭建的小床上,看狭窄的天空里零落的星星,听芭蕉扇啪嗒啪嗒的起落声,时不时路过的穿堂风带给大家一份夏日的享受。
小巷的两旁沉重的木门后面大多是一个狭小的天井,可以看得见一进进很深的屋子,谈不上工整和大气,常常光线很暗,家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但却常有亲友走进矮矮的屋檐,一起聊叙,其乐融融。镇江是南北文化的结集地,所以,也会有一些类似合院的方方正正的大屋子,过去时大户人家的住宅,不过它并不严格地分大堂,后院,至多是院子,堂前,正房,厢房和一些小屋子罢了,和周边的小房子一般高矮,连成一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和华丽,如今多是几户人家拼户居住,出入同一扇大门,共享一个院子,一片树荫。
既然这样,处邻居则必不可少,“邻居好,赛金宝”,同一个院子里,煮饭洗衣,张家的锅溢出来了,李家去揭一下,下雨天,王家的衣服被淋着了,张家收一下,本是举手之劳,却让邻人感激不尽,自己也乐滋滋的。
江边众多的码头,一眼看千年的古路,默默追忆着小城的悠悠往日。城市依然如火如荼地改造,原汁原味的小巷依然保留。坐在家门口巷边的石板路上,切一碟肴肉,熬一碗蟹油,从烹制到享用都是一种幸福。
小巷里的民俗让人感到舒适淳朴,没有负担,保留在每天都变化惊人的城市里,想来也是对历史和后人的一个交代。何必在子孙问起我们“胡同文化”时,怅然感叹:“你不知道,我小时候……”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