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地产讲武堂:从“历史拐点”看后期楼市发展趋势

发表于2008-04-26
从“历史拐点”看后期楼市发展趋势

对“拐点论”的信仰,突然间成了很多人衡量买房还是不买房的标尺。不相信拐点将至、房价会跌的人还在买,相信的人则开始观望等待。

“拐点论”并非首次出现

其实“拐点论”的提出并非头一回,由此引发的观望对峙景象也并不陌生。

印象中最早的一次是在2005年6月,当时楼市刚刚经历过前所未有的新政洗礼,短短3个月内,包括新旧国八条等纲领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一度灼热的房地产市场被打得措手不及,观望气氛顿时弥漫,成交量明显下降。“拐点将至?”这一主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众多媒体的头条位置。

仍然是在2005年,第一次“拐点论”的回声还依稀可辨,第二次“拐点论”再度抛出。9月至10月间,继6月、7月中央出台新政后,各地政府陆续打出土地、税收、金融的调控组合拳。开发商还没有来得及抬头喘息,就再次被卷入市场观望的洪潮中,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楼市惨淡收场。“拐点将至!”再次见证楼市萧条,人们似乎看到拐点就在眼前了。

本轮“拐点论”成因有别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房价下降作为拐点出现的标志,就会发现这两次的“拐点论”并没能引来拐点的真正到来。在频频出台的打压政策下,在高调的“拐点论”声中,房价照旧上行。

记得在第二次“拐点论”盛行的时候,曾有一位学者做过这样的提醒,“房价不但不会下降,还将出现报复性反弹”。一位向来语出惊人的开发商甚至预言,次年的涨幅将超过10%%。可怕的是,当时被人们不以为然的这些预言,来年变为现实。2006年一季度本是销售淡季,北京楼市却反常地出现销售价格和成交套数双升局面。

梳理这些历史拐点落空的过程,我们并非是要借此质疑此轮“拐点论”的可信度。应当看到,在成因上,此轮“拐点论”与前两次有着根本区别。以往两次“拐点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外部刺激,而本轮“拐点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房价过快上涨形成的不当格局与需求市场承受能力的巨大矛盾所致。这样一个由内而外的力量,也许正是促使房价回归合理区间的有效动力。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