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渴望知识,顾汤华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

发表于2016-05-19
标签:资格 朝阳 博物馆 哥哥  

对于顾汤华来说,高中按部就班的学习早已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在他迫切需要知识填满那颗渴望的心时,机会来了。
顾汤华是幸运的。1949年秋,福州解放,他尚是16岁的高二学生。满目红旗如火,他所在的班级,被命名为“朝阳班”。新中国如灿烂的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那斑斓的万道金光同样把他的心照亮了。他对未来充满了期望。1950年春夏之交,他高中尚未毕业,毅然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考素有“南方之强”美称的厦门大学。他被录取了。
当时去念厦大,是颇有点胆量的。因为,抬头便可望见仅一水之隔的国民党控制的金门诸岛。炮声不断。红旗插上了厦门岛,但空中却未完全解放,我空军部队尚未入闽,国民党反动派倚仗他们的几架飞机,常来骚扰。因此顾汤华的家里人出于安全和爱护,曾劝顾汤华就近在福州念大学,而一心向往厦大的顾汤华,却毫不动摇,当家里人委婉地以经济原因挽留他留福州就读时,他倔强地回答:“就是走路,我也要走到厦大去!”莫非,这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早已辉映在这位未来大数学家的心中么?
第一次出现在厦大校园中的顾汤华,毫不引人注目,他穿着一身黑色的学生装,头戴黑色的学生帽,脚上是当时被称为万里鞋的一种最普通的胶底鞋子,提着一个已经很破旧的小藤箱,一个小小的被盖卷,外加一件他哥哥送给他的旧大衣。他哥哥是解放前厦大法律系的毕业生,深知秋冬海风的凛冽,特地把自己的大衣给顾汤华御寒。对生活一贯毫不在意的顾汤华,全部思绪很快就被厦大优裕的学习环境紧紧地吸引住了。当时,顾汤华念的是数理系, 时只有3个学生,后来,上一届留下的1个同学编了进来,4个学生一个班,老师几乎是手把手教他们的。学生宿舍在博学楼,也就是当今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走进由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亲自题写门匾的这座花岗石建筑,仍然可以寻觅到顾汤华当年住的宿舍:123号房间。当时,6个学生住一间。顾汤华睡的是下铺。神往和钟情数学的顾汤华,正如高尔基所描绘的: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很快就陷入了痴迷的状态。
厦门大学对于顾汤华来说,犹如进入了一座予取予求的宝库。这里丰富的藏书和教授们脑海中的知识,都是他觊觎的对象。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