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王宏琨为当地村民搭建起脱贫致富的金桥梁

发表于2018-03-06

王宏琨搭建的这座桥,是政和县扶贫小额贷款助推协会,以及由它衍生的一系列金融扶贫创新做法。过了王宏琨搭建的这座桥,贫困户的生产资料就变成了钱。
王宏琨深知,贫困户想发展生产,但缺少资金。他们手里没有抵押物,只有无法交易的宅基地、长在田里的作物、养在家里的禽畜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资料。这些东西,银行不要,但扶贫小额贷款助推协会要。贫困户把生产资料抵押给协会,协会经过风险评估与创业项目审核,替他们向银行担保,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给贫困户。协会把风险保证金押在银行,银行有信心支持扶贫。
获得贷款的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顺利,莲子种植规模从700亩扩大到3000多亩。依靠莲子,洋屯村去年人均增收1500元,解决200多名农民就业问题,去年发出工资100多万元,5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莲子实现了脱贫。合作社还拿出200亩莲田,让8户贫困户免费入股,并提供技术指导、农资垫付、保底收购等优惠服务,预计入股的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增收3万元以上,一举实现脱贫。
王宏琨调走以后,政和县邮储银行在深入学习王宏琨的事迹的同时,将王宏琨搭建的这座桥发挥出了更大作用。
今年4月以来,政和县邮储银行在石屯镇做试点,与扶贫小额贷款助推协会、各村党支部建立三方联动机制,让贫困户不出村就能拿到贷款,当月就对石屯镇发放扶贫贷款近500万元。这项机制还向全县推广,截至5月中旬,政和县邮储银行已对全县发放扶贫贷款3793万元,涉及576户贫困户。
乘上旅游“顺风车”
今年端午节期间, 4A 级旅游景点石圳村迎来了数千名游客。贫困户林仁光在村口杂货店里热情地招呼客人,生意不错。三年前,王宏琨到村里调研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时,王宏琨注意到了林仁光。
林仁光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六七十岁了,妹妹患白血病导致家庭欠下10多万元债务,他靠种菜、采茶养活一家四口,40多岁了尚未结婚。石圳村开始搞旅游以后,他在游客服务中心门口摆摊,卖点矿泉水、风车、气球。王宏琨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建议他把位于村口附近的土房子的厨房改造成杂货店。建杂货店花了3万多元,其中2万多元是王宏琨协调有关部门为林仁光解决的。如今,他的父母、妹妹看着杂货店,他农忙时种田、采茶,农闲时到附近工业园打工,一家人的日子渐渐走上正轨。
石圳村是石屯镇松源村的一个自然村,曾是出了名的“垃圾村”,脏乱差的村子破旧不堪,不少村民住在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的土木屋里。
2013年,时任村妇女主任袁云机联合村里9名姐妹,建立起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使整座村庄焕然一新。她们的朴素举动,让王宏琨看到了旅游产业的前景。
王宏琨在石圳村考察时发现,该村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几栋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加之距离县城仅十几分钟车程,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景点,既给县城人民提供休闲去处,又给当地脱贫开拓新路。
政和县因茶而得名,白茶是该县特色产业。2014年起,县里将石圳村打造成“中国白茶小圳”,把各种扶贫资源集中到石圳村使用,将其打造成依托乡村旅游模式带动脱贫的样板。
“盈利的项目,你们村民掏点钱去做,不赚钱的项目,县里面和镇里面帮你们做。”这是王宏琨对石圳村的承诺。在王宏琨的亲自关心下,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经营收入提取20%作为村集体收入,其余收入全部由村民分红。去年,石圳村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仅分红就让每户增收近8000元,全村贫困户脱了贫。
近年来,石圳村的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县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外屯乡洋屯村3000亩荷塘引来大批游客和写生、摄影爱好者;东平镇在2014年“清新福建·美丽乡村之旅”评选活动中获全省古村名镇类第一名;杨源乡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打造既具各村特色,又有连片效应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星溪乡念山村旅游扶贫规划被评为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县政府整合省里的项目,改造了3条总长近27公里的乡村旅游公路……
王宏琨把发展当地经济,解决人民的贫困当成己任,搭起一做金融和爱心责任心的金桥梁让村貌民生换新颜。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