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 待业青年的烦扰

发表于2002-12-13
邢海洋 一则北大MBA推介会的报道真是令人看了心酸,一家彩电企业居然拿出他们甩卖电视机的劲头,四处吆喝,要2000元买一个中国顶尖的MBA,这不是存心搅局么?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北大自找,推销产品不看对象,自然也就是秀才遇到兵了。据说外资企业和中资的年薪落差10万元,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恐怕也就这个薪资水平。 企业家这样的行为也不难理解,三个毕业生抢一个职位,这还不算随时可能涌到城镇的9亿储备,连不付工资倒贴押金都能找来人手,当然不必学会尊重知识。如果美国人也处在这样的劳动力供应之下,也会学会催眠、问隐私之类的招术。可惜这样的阵势多是十年一遇,惯不出毛病来。今年才6%的失业率,就算得上是毕业生的大疲年了。 6%的失业率针对的是各年龄段的总和,如果只是刚入行的知青,就又高出一倍,到了12%。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经济不景气年轻人总是受害最大的一群。这时候,有经验的从业者可以选择降薪降职乃至跳槽保全自己,一级一级压下来,弄得最基层的工作职位拥挤不堪,企业界这个时候干脆关闭大门。就业状况最严重的时候是夏季,大量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一下子就形成一个高潮。今年从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有120万,还有100万高中生直接寻求就业,这样一来,经济学家估计,6%的失业率还要升半个百分点。还有一个颇特殊的原因加剧了年轻人的麻烦。他们是“婴儿潮”的后代,本身就是一大群人口。“婴儿潮”正处于该退休的年龄,但股票资产缩水,只好坚持不下岗。老一代不让位,年轻一代只好耐心等待了。 MBA是重灾区,不管是好学校还是一般学校都和北大的情形相仿。迈阿密大学商学院,到现在为止只有不到1/4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去年这时候,MIT的商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是92%,今年4月只有65%有了去向。沃顿商学院去年4月这一数字是89%,今年降到70%。纽约大学和西北大学的数字更加暗淡,全降到60%以下。顶尖MBA的麻烦主要来自于他们传统的雇主投资银行和咨询业,今年是这两个行业最不景气的时期。如斯坦福,今年到校招聘的公司下降了40%。据说,这样的情形几乎是十年不遇,即将毕业的管理者被弄得昏头昏脑,像康乃尔那样的学校都变成了心理诊所,指导就业的教师司起了心理咨询之责。这时候,毕业生当然不能挑肥拣瘦,有些人宁愿回到自己入学前的低层次的职位上去。 美国上一个失业高峰发生在90年代初期,那次经济复苏几乎和高失业率并行。如果这次重蹈覆辙,待业青年恐怕可只有为糊口,而非为发展而就业了。当时,1991年3月衰退正式结束的时候,失业率是6.8%,一年零三个月内又缓慢上升了一个百分点。等到失业率回到衰退结束时的水平又是一年零五个月以后。就业者开始感受到经济复苏居然需要近三年的时间,三年之内,雇主和雇员的之间足可以依照供求,建立不利于雇员的生产关系。对于失业者,没有就业的复苏就毫无意义了。 这次复苏的特殊之处在于,强劲的生产率上升和就业形式纠缠在一起,使人不知究竟是福是祸。通常,生产率提升导致职位减少,特别是能被科技代替的职位。但长期而言,生产率上升又创造了新的职位。经济学家的计算非常简单,美国现在每年就业人口增长1%,维持就业供需平衡的生产率增长应该是3%,如果低于这一点,失业人口将累积增长,如果高于这一基准,失业率将下降。这是仅考虑就业人口和生产率水平理想状态下的推断。过去的两个季度美国生产率增长超过6%,仍没有遏制失业上升。当然,这发生在一个衰退之后,生产率发挥的作用更多的可能在于减缓不利因素。 5月,全美国的就业人数增加了4.1万,全国共有8.5万裁员,这是一年来第一次降到10万以下,这一数字只是一年前的1/3。企业界致力于提高生产力的一个标志是对新技术的投资,虽然速度不快,但势头从来没有停止。半年以前,很多经济学家认同无就业复苏的概念,现在,已经有经济学家宣称一个劳动力短缺时期又将降临了。当然,这些对北大的MBA们并不重要,但如果他们也生活在精确而准确的就业数字和经济预测中间,至少能知道苦日子什么时候结束。麻烦还在于,所有学校都拼命扩招,动辄40%地爆炸,再顶尖的学校也挡不住人海战术带来的残酷削价竞争。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