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投资物语:谁来替代美国

发表于2002-12-13
----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邢海洋 美国梦的结束似乎只在一夕之间。6月底,“谁不想成为百万富翁”终于走完它的光辉历程,其中有个1.6万美元的题目我记忆得尤为深刻。“谁是苏联垮台时的总书记?”答题者想了半天,终于把宝压在叶利钦身上。另一个3.2万美元的题目也很弱智,问纯水的pH值是多少,弄得我又替答题者捏了一把汗。试想只知道Mamp;M有多少种颜色的知识结构,怎能承担 全球复苏的大业?所谓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神话就这样结束了。 有时候我想,现在的情景真有点树倒猢狲散的意味。股票一天天下跌,诈骗公司一个个被纠察出来,成千上万的雇员丢掉了工作,“海龟派”一个个匆忙离开,弄得回国的机票都涨了几百元。最后呢,连做一做百万富翁梦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想当年千军万马全来淘金,如今这样败相,真是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我本来也琢磨着投奔祖国怀抱。但时下“海龟”成风,凑热闹不免俗滥。还有“海龟”中骗子不少,虽然抱定老实交代的信条,还是有些担心被当作流氓小偷,一时委决不下。 委决不下还另有原因,就是我暂时还想不明白谁能取代美国这个全球增长的发动机位置。美国占到全世界22%的GDP,凭借90年代后期年均4%的增长,美国推动了全球40%的GDP增长。如果这台发动机失速,真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有这样的能量。日本不用说,它自己还自顾不暇,欧洲有和美国大体相当的经济总量,但据分析,它的增长潜力充其量不过2%到2.5%,很难补上美国留下的缺口。剩下的,就是所谓的新兴市场,用购买力平价衡量,这个市场足占到全球44%的GDP,算不得小,但若细细数来,又让人拿不定主意了。拉美占8%,但它们问题更大,美元贬值它们贬得更惨。俄罗斯经济总算健康了起来,但2.6%的GDP也使它没有王者之相。剩下的是除了日本的亚洲新兴地区,与美国旗鼓相当,占23%,其中四小龙占到3%。数落到这里,似乎捞到了救命稻草,找到了希望。但如果让这个地区承担起全球复苏大业,恐怕不会一帆风顺。这些国家的确很是风光了一阵,但细究起来,竟有相当成份靠的是对美国的贸易,尤其是IT引起的增长使亚洲国家获得了利益。如果仅凭内需,增长率不免要大打折扣。 有一种说法,中国和印度,有可能成为全球发展的两个助推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所谓世界工厂;印度则担当起服务贸易的主要供应者角色。总量上看,我们和美国的制造业规模为1﹕3,按现有的发展速度,10年后两大制造中心可能规模相当。印度呢,靠着他们的语言和IT优势,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足可以发展出从电话接听到会计管理等远程信息服务。如果这样两大宗价值创造机器实现了转移,足够全球经济再忙活10年甚至20年时间,当然是希望所在。但问题也不这样简单,因为按美元计算,中国和印度加在一起,才占到世界GDP的5.3%,只有币值参照购买力平价升上去,才可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美国那样大的贡献。 这种说法还不能使我全部信服,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后发国家靠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领袖。以美元计价,美国占全世界产值的31%,一个国家的研发经费更占到世界总量的40%,占到它GDP的2.6%。我国和印度,研发经费不及美国一个零头,即使在本国GDP中的比重,也只有0.6%到0.8%的水平。算起在工程和自然科学上的博士数量,同样与人口数量不能相称,美国一年授予1.6万个博士,我们只有2000不到,印度4000多,还略胜我们一筹。南北战争后,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当时俄英德法都与它处在类似的起跑线上,但百多年后,在和美国的比较中,基本掉了一个数量级。这些当然算不上科学的推断,但纵观这段时间的经济格局,世界的基调就是围绕美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间或有后发国家靠劳动力优势和技术上的借力打力追赶一下,但却不能得到正果。 我现在读的是美国亚洲中心出版的今年的《亚洲战略》,其中预测到2015年,亚洲国家占世界GDP将从1998年的37%增长到2015年的43%,而北美的份额将从25%下降到17%。一加一减,两大洲的份额刚好抵消。不知这一计算是否依靠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设想。无论如何,这一权威的预测令我心情出奇地好了一阵。能想出一个冠冕堂皇的“海龟”理由,比如说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中心转移的链条中,总使自己获得些许的虚荣感。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