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以及深度调控下的2017

发表于2017-01-13

去年10月,新一轮加码调控开始之后,12月份, 经济会议再次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什么意思?此前已经有不少人解读,在我看来,首先是直接警示过度炒作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其次提示房子的本质属性还是居住。现在2017年已经过了半月,今年的楼市会如何?


从目前的情况综合判断,2017年将是深度调控的一年,二十几个过热城市必将继续严控 投机,通过 的手段让房子短期内向居住属性回归的思路不会轻易改变,至少在2017年年内。尽管调控屡屡被人诟病为“空调”,因为总是越调越涨,实际上那是从长远来看的,毕竟中国的城市化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但短期内调控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必然会导致市场的调整,只是力度不同结果不同而已。


历年调控的思路本质上都是稳定房价,但 们判断市场走势只说一个稳字然后语焉不详显然是不负责任的。短期 和大跌对于民生与经济都是有害的,大涨民怨沸腾,购买力跟不上;大跌拖累整个经济增长,失业率会攀升,所以,即便都是提“稳房价”,不同的时段以及不同的城市侧重点自然是不一样的。


从14年4季度到16年7月,主基调是稳房价但侧重点一直是去库存,从7月开始 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抑制资产泡沫(没有明确指向,但实际上就是房地产泡沫)之后,侧重点就开始转向了防止热点城市资产泡沫膨胀。


说完不同的时段再说说不同的城市,14年以来楼市两极分化明显,而2016年我们可以看到二线城市内部也开始显著分化,部分城市在向一线靠拢,比如杭州、厦门等。而一线城市周边区域越来越与一线同频,即所谓都市圈开始形成,因此一线以及周边需要纳入一体化考虑。当然,城市的分化自然也将反映在因城施策的调控上。


“楼市预言帝”余英曾透露春节前国家将公布15个国家重点城市名单,虽未经 渠道证实,但从目前城市分化严重的情况以及过往政策来看,短期内适度控制一线城市规模,重点提升11个 城市(6个位于东部沿海,5各位于中西部区域 )是有利于城镇化的长期稳定均衡发展的,社长也更倾向于相信微博的真实性。不论如何,楼市的下一轮上升周期,除了4个传统一线城市,其他11个城市都值得高度关注。





2017年比较普遍地被认为是一个小年,这一年“稳房价”如何稳?侧重点恐怕在于防止大跌,防止曾经出现的鄂尔多斯以及温州式的局部 。最值得警惕的有以下三类城市:1、短期大涨而后续又没有强劲人口流入以及本地产业支撑的城市;2、严重依赖资源而又面临枯竭的城市;3、国企众多效率低下民营经济不振的城市。一二线大涨所带来的三四线“去库存”效应(一二线买不起去三四线)将随着热点城市的量价回落而逐渐消退。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发表于2017-01-15

2016年,调控压顶、市场降温、行业分化、企业整合速度和洗牌速度加快。2017年,对于开发商而言,无疑又一个大考。扩张还是收缩?关系到成为市场中的大鱼还是被吃掉的小鱼的问题。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行业中的布局卡位大战已经打响,房企以往靠规模,靠数量的运营模式基本上是行不通了。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马光远同样认为,未来80%的开发商会逐步消失,领域在缩小,分化在加剧,对开发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马光远还表示,开发商的分化不是谁做的大、谁做的小,而是谁能够率先打破现有的模式,突破靠卖房生存的思路,拓展自己的产业链,搭建一座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与精神愉悦的“桥梁”,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生活方式运营商,一个真正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的机构。当然,这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最终赢家。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