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女研究生——“第三性”?

发表于2010-05-10
“第三性”崛起高校 原来是女研究生  “高校共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女研究生!”
这是高校正在流行的一种言论,“翻译”过来就是:“女研究生”既被传统女性所不容纳,又被男性高傲地拒之门外,非男非女,成为第三性。也许只是笑谈,但高学历女性在新时代的爱情、生活和工作处境,由此露出冰山一角,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参与调查的社会学者为此生气。且慢,你不要立刻作出结论,“第三性”的含义是条旁支甚多的路,你可以选择一条来走。是做女权主义者,坚决打倒“第三性”,捍卫女研究生的声誉?还是退回传统,承认高学历只是女人一件华而不实的外套?或者迈出一步,我行我素,就做独立的第三性!
那么,在氛围相对干净的学校,女研究生的真实处境究竟如何?爱情的舞台剧里,男人又是否有宽阔的心胸,包容优秀伴侣?步入社会,高学历女性又是否会遭遇自己的“滑铁卢”?争论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里,也有人高举“抗议无效”的牌子……
不,我们不仅想告诉你,究竟大家怎么看待女研究生,而且想通过展示思维方式的迥异,告诉你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一个人可能的多重身份。我们希望,这些声音或许能成为钥匙,打开更大的一扇窗子,破除陈规陋俗,解放心灵。
话题永远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探询不同的思想轨迹,让你逐渐找到自我,找到内心强大的理由,才是我们的栏目得以生存的氧气。
发表于2010-05-10
……校园进行时…… 北大男生:知识是最有魅力的女人香
曾华锋(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女研究生是“第三性”,还是广寒宫的“宫女”,我个人都觉得是无稽之谈。不修边幅或者特别清高,也是个别现象。至今我还没发现身边的女研究生有何怪诞之处,反而觉得她们幽默聪明,知识面广,更容易沟通。就是成为所谓“第三性”,也不该被如此大张旗鼓地声讨。f4,这四个花朵一般的男人,不也颠覆了旧观念大受欢迎?男人可以妩媚多姿,女人可以阳刚十足,这个社会,鼓励你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被人家一说“第三性”,有的女孩悲悲切切,有的甚至为此放弃考研,那才让人笑掉大牙。
高校扩招已几个年头,女性高学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些重点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数比例接近1:1,女研究生不再是“凤毛麟角”。万柳公寓居住着两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6000多人,女生就占了一半。大家一起挤车去学校上课,一起晚练,一起旅游,其乐融融。
不管是才貌双全,还是其貌不扬,具有才华的女研究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常给人惊喜甚至惊艳的感觉。灯笼再精致,不点亮又有什么用?知识才是那根灯芯,才是最有魅力的女人香。我们好些课程都是讨论课,有的女生上了讲台,回答问题或陈述观点,反应敏捷,聪慧过人,常让男生击掌喝彩。独立人格和高等学历,并不一定就会剥夺女性的“女人味”,相反,聪明女人更懂得如何将两者相融合,为自己赢得掌声。那相貌平平的女记者闾丘露薇,出现在伊拉克的战火中时,也是如此妩媚动人!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自有同胞不喜欢知识女性,那好,刚好减少竞争对手,我乐得独享“女人香”。
发表于2010-05-10
……婚恋方程式…… “男女平等”是块夹心蛋糕
辛唐米娜(青年女作家)
高校这种说法并不新鲜,早先的版本是“男生,女生,女博士”,现在男人仿佛气量更小了。我无心考证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不过传统的男女关系逐渐解体,已成大势所趋。我早在小说里写过:这也是个混淆性别的年代,没有男人或女人之分,只有强人与弱者,一切都很公平。对女人来说,走出家门在社会拼杀早不是壮举,而是谋生的必须。对男人来说,软弱无能也不是致命缺点,“家庭主男”地位日益坚固。
于是第三性的产生合情合理,虽然此刻仍经历着磨合的痛苦。
曾见识过一场强女人与强男人的爱情。一个是it精英,一个是高级白领,都是硕士学历。强男人说:“她将自己的世界保护得滴水不进,我不知道怎么爱她。”强女人回答得经典:“独立才能让我的世界平衡,万一分手也垮不了!”她是“第三性”吗?有点儿。决不在经济上依附男人,也不满足仅仅做贤妻良母。拒绝藤缠树,她就是和男人并排站立的另一棵树,同等姿态迎接风雨。
某女是研究生院公认的美女,听说“第三性”就笑了:“优秀的高学历女生,自然让男人感觉到压力,甚至自卑!”果然有网友回应:“听听,哪敢要?不如找个没读过书的女人呢。”都担心这种女人的爱难圆满,她们倒自信十足:“一杯咖啡凉了,另一杯咖啡正在炉上!”
不过,毕竟男女有别,凡事有度。高学历的女人书读得多,想得也多,但真要把“男女平等”的内涵贯彻下去,也有难题:一是你必须独当一面,像男人一样承担繁重的社会责任,回家还得扫地煮饭;二是你够好运气,能遇到真正赏识自己、包容自己的男人,这样的男人还是稀缺资源。
现实就是现实,从招聘广告到家里的公婆,大多贴着重男轻女的标签,怎么“平等”还是漫漫征途。这种要求是块夹心蛋糕,夹着的果酱是甜是苦,只有尝过才知道。第三性女人能否在男权社会里谋一亩地经营幸福,还要看造化,不过我为她们感到骄傲。
发表于2010-05-10
……婚恋方程式…… “男女平等”是块夹心蛋糕
辛唐米娜(青年女作家)
高校这种说法并不新鲜,早先的版本是“男生,女生,女博士”,现在男人仿佛气量更小了。我无心考证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不过传统的男女关系逐渐解体,已成大势所趋。我早在小说里写过:这也是个混淆性别的年代,没有男人或女人之分,只有强人与弱者,一切都很公平。对女人来说,走出家门在社会拼杀早不是壮举,而是谋生的必须。对男人来说,软弱无能也不是致命缺点,“家庭主男”地位日益坚固。
于是第三性的产生合情合理,虽然此刻仍经历着磨合的痛苦。
曾见识过一场强女人与强男人的爱情。一个是it精英,一个是高级白领,都是硕士学历。强男人说:“她将自己的世界保护得滴水不进,我不知道怎么爱她。”强女人回答得经典:“独立才能让我的世界平衡,万一分手也垮不了!”她是“第三性”吗?有点儿。决不在经济上依附男人,也不满足仅仅做贤妻良母。拒绝藤缠树,她就是和男人并排站立的另一棵树,同等姿态迎接风雨。
某女是研究生院公认的美女,听说“第三性”就笑了:“优秀的高学历女生,自然让男人感觉到压力,甚至自卑!”果然有网友回应:“听听,哪敢要?不如找个没读过书的女人呢。”都担心这种女人的爱难圆满,她们倒自信十足:“一杯咖啡凉了,另一杯咖啡正在炉上!”
不过,毕竟男女有别,凡事有度。高学历的女人书读得多,想得也多,但真要把“男女平等”的内涵贯彻下去,也有难题:一是你必须独当一面,像男人一样承担繁重的社会责任,回家还得扫地煮饭;二是你够好运气,能遇到真正赏识自己、包容自己的男人,这样的男人还是稀缺资源。
现实就是现实,从招聘广告到家里的公婆,大多贴着重男轻女的标签,怎么“平等”还是漫漫征途。这种要求是块夹心蛋糕,夹着的果酱是甜是苦,只有尝过才知道。第三性女人能否在男权社会里谋一亩地经营幸福,还要看造化,不过我为她们感到骄傲。
发表于2010-05-10
……专家在线…… 刚柔并济,方为巾帼英雄
李建平(女性问题研究专家)
当某高校流传这种怪论时,当地的女研究生立刻予以反击,以“我们美丽而且独立”的宣言与之抗衡。不少报纸还刊登了女研究生们的靓照,让人的确刮目相看,心底暗自赞赏。
早几十年前,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标准单一:和男生一样穿灰蓝土衫,一样上山下乡,所有的女性特征,都被革命时代潦草带走。而现在,人们显然对女性自身有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外在形象上面。各种美女新鲜出炉,各种世界小姐评选活动如火如荼,从外在明媚的妆容衣饰,到举手投足的娴雅,女性的美被演绎到极致——你让被“美丽女人”惯坏了的那些男人,怎么不会对生活中的女性也苛求呢?
女研究生群体被冠以“第三性”的称呼,可能就在于其“女人味”的缺失。不要单纯地批判大男人主义,女性不也更欣赏衣冠楚楚、具有绅士风度的男性吗?礼仪和服饰的得体,是作为“人”的生活需要,不仅仅针对女人。读书本身没有错,不过高学历女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事业和学业上,有一部分的确对自身的形象关注不够。我个人觉得,高学历女生如果能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就会更加完美。小到发型配饰,大到每日着装,不一定要多么高档,起码干净、和谐,就能打造出一份知识女性独有的从容美丽。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里,内外兼修的知识女性懂得刚柔并济,以柔克刚,方为巾帼英雄。
发表于2010-05-10
吴人何苦怨西施?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习俗,至今男权思想还有沉渣。把“女研究生”当作与“男人、女人”并列的“第三性”,无论其始作俑者是谁,都是对女研究生的歧视性标定。
性属认同是人类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女性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时,却也可能失去作为女性本身的社会认同。“女强人”感情坎坷,“女博士”难择佳偶,都一度成为热点。
男性容易对某一类女人贴标签,已经司空见惯。美女一不小心就成了“红颜祸水”,西施也难逃定律。直到唐代诗人罗隐心有不平,写诗《西施》:“家国亡兴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不知道谁会为女研究生的“第三性”来平反?但是,男性的性别歧视该好好反思,告一段落了。年轻的知识女性,也是建设社会的生力军,理应得到男性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不能忍受女性超越自己,那么停止埋怨和讥讽,奋起直追才是血性男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