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堪舆动态 回顾之四

发表于2007-12-17
堪舆动态 回顾之四
发表于2007-12-17
琅琊寺风水考
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后周显得年间(954-960年),寺毁,刺史王著予以重修。宋朝时几次重修扩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赐额“开化禅寺”,亦称琅琊寺,《募修滁县琅琊山开化律寺大雄宝殿缘起》记载:“自唐大历中李幼卿为刺史,搜奇探胜,于深山处建开化禅院,是为有寺之始;又于山罅中疏泉凿石池曰:庶子泉。李阳冰篆铭。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寺前后复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溪;山巅有日观亭,寺后有雪鸿洞、归元洞诸胜迹,皆于此者相辉映。宋仁宗时,且在山中建御书阁,藏四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环寺多摩崖书,皆名人游者所题,自宋皇祐、淳熙、乾道以来有之。”
元朝末年,开化寺毁于兵燹。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僧人绍宁、无为予以重修。规模宏大,殿堂巍峨。据《琅琊山开化禅寺》记载:“洪武元年。宋学士濂,扈从东朝来游,尚有所谓华严池、明日溪、归云洞、千佛塔、大历井、琅琊洞,又有禅室、琴台、茶仙亭、会峰亭……无心亭、轩、秀岩堂、瑞竹堂、童行堂、了了堂、招稳堂一十余所。”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门上有“琅琊胜境”四个大字。通过石板路进入韦驮殿,也称弥勒殿,殿中供奉着弥勒佛、韦驮像。
出韦驮殿前行,进入长方形庭院,院中有放生池、明月观。明月观之北由三友亭、濯缨泉、积馨斋组成一院落。三友亭,是因院内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濯缨泉,又称庶子泉,为唐时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泉面约9平方米,深约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见底,味甘可口。原泉旁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撰写的泉铭石刻,今已不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莆田人郑大同因此泉清纯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后人称濯缨泉。积馨斋为1987年琅琊寺创建的素餐馆。

测量数据:
来龙,未测;
去水,艮寅;
来水,未测;
坐度:

大雄宝殿:庚山申向;
原山门向:壬山丙向。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发表于2007-12-17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廷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仁宗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右水玄折而来,倒左而去,有桥遮拦水口
醉翁亭门:壬山丙向正针
二贤堂门:壬山丙向正针
古梅亭门:壬山丙向正针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creen.width-200){this.width=screen.width-20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发表于2007-12-17
发表于2007-12-18
发表于2007-12-18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