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行动起来,向“厌学”说不(转)

发表于2010-12-31

给孩子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是教师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虽然这个目标离我们的教育还很远。


毋庸置疑,是教育帮助我们认识了大千世界,学会了表达和生活,学会建设和创造,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啊!在这样一项伟大的造人工程中生活和学习,怎么不会是享受呢!可是,实际呢?为何这样一个伟大的过程,给学生的感受更多不是享受而是痛苦;在学海里泛舟的感觉更多不是潇洒而是苦和累;学有所成的感觉更多不是欢呼而是逃离后的快意。


前段时间,我有幸和一名特级教师谈起了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话题,这名老师也感慨万千。在她从教十六年之后,在一次学生聚会上,那些以前所谓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孩子,竟给了她一份非常满意的社会答卷。她感触地说:真的没想到,这些孩子竟然会发展的这么好,我差一点也象其他的同行一样,因为自己的偏见和歧视而永远失去这些孩子的尊重 。这个老师的博学和睿智以及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就我们都是非常清楚地,没想到她会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发出这么大的感慨。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呀。很优秀的孩子,得到的关注太多了,反而那些不优秀的孩子,才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呀。关注孩子,让每个孩子在关注中成长,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和公平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讲,是多么惬意和感激的事情呀。


还有一个现象,也让我反思:小时候喜欢听刘兰芳和单田方的评书,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没有收音机,要到邻居家去听,一到晚上6:30评书联播的时间,就急急火火的丢下饭碗,跑到邻居家,几乎是风雨无阻;现在,当了老师,评书自然也就听得少了,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为了上网,旷课逃学,有的孩子宁肯中午少吃饭甚至不吃饭,节省下钱来到网吧过瘾,甚至有的去偷去抢。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而不能自拔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课堂能不能也像听评书一样,象孩子痴迷网吧一样,深深的吸引住孩子呢?如果做到了这点,那不就是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了吗?我们确实该向评书家学习,该向网络从业者学习,因为他们把握准了青少年的心理,知道孩子向往什么,想干什么。


说到底,学生们向往什么呢?学生们又抗拒什么呢?想到了自己看到的一个案例:《学生抗拒什么》--某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说深海鱼油对狗的成长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就把他的爱犬牵来,用双膝夹紧狗头,硬是使它张开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挣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流得满地都是。这个人生气之余,惊喜的发现,自己的狗正在地上静静的添食鱼油,此时,他猛然醒悟:原来狗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的喂鱼油方式。这是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我们教育学生的想法是多么的神似啊!我们认为我们对学生的是一片爱心,我们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为他们好,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学生竟是那么抗拒,甚至拼死不从。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们的东西吗?还是抗拒我们给他们东西的方式呢?


忘不了学生们犯错后泪流满面的样子,还记着学生诚恳的认错:老师,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可是,我们却没有最终改变学生。为什么,难道都仅仅怪学生屡教不改吗?


在网络世界中,青年是主人,他们可以随意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梦想的。他们的弱点没有了,通体闪着光芒,幸福而快乐;他们的忧虑没有了,精神得到极度的满足,成功而优越;他们的作业没有,尽管他们也在忙碌着,甚至要累过完成自己的课业作业,但是那是他自己原干的事,自觉而主动。我突然发现,其实,绝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做事,不想做作业,而是不想作他们不愿做的事和不愿做的作业,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多抽出点时间,来研究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世界,也许我们的课堂也会成为学生们的网络。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来研究它,开发它,相信,更多的孩子会走进来,享受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还有一个例子也给了我很好的启迪:一位中央电视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他的数学成绩很差。事情是这样的,小学时,数学老师发现他上课走神,就把粉笔头准确无误的砸过去,还批评说:你把全班同学的脸都丢尽了。从此,他就患上了数学恐惧症,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他的人生走廊里关闭了数学这扇窗。教语文的王老师对他的第一篇作文大家赞赏,从此,在他的人生走廊里语文这扇窗子分外透亮。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指责让他的数学一无是处的数学老师,可能这只是数学老师的一句无意之举,同样我们也不是在表扬让他大放语言才华的语文老师,或许,这位老师早已经忘记了在他批改的众多作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和足以改变这个孩子命运的评价。但是,我们从中确不难看出,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竟然起到了这么巨大的作用。数学老师可以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样的动作我几乎天天在做,唯独就出了一个,这能算我的错吗?。是的,很多学生的确能够接受数学教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是那些性格怪癖的孩子是否也能接受这种方式呢?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如果说这名主持人也是享受了数学教育给他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可能我们的生活中就又多了个华罗庚。尊重学生的个性,循循善诱,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是老师的愿望,也是更使学生的梦想呀。。


要想让学生享受教育,就应当发现学生的长处,让他尝试成功的快乐,教师更不能吝啬自己地赞美之词,这是师生和谐的催化剂;让学生享受教育,就要善意的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处理问题要有艺术性,要善于引导。有报导说,当今的教育似乎善于制造自卑者。好多人认为,孩子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指责、否定孩子,而少鼓励、表扬和肯定。当孩子好不容易为自己制造出一个被表扬的机会,他们得到的往往还是否定。有个初三的女孩考了97分,本以为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谁知老师却对家长说:你女儿考了97分,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有一个过去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考了92分,可回家后他告诉妈妈自己并不高兴,因为老师在批评另一个学生时说:某某都考了92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结果还是在贬低他。就这样,我们很多让学生对我们的学习发生兴趣的机会,享受教育乐趣的机会,就在我们不经意之间给抹杀了。栽一棵树难,可毁掉一棵树太容易了。让一个人在没有成就和希望的荒野是奔走,大人都要厌倦,何况孩子呢?就让我们时不时在学生可以看得见的草丛中、树荫下或小河边偷偷的放下几颗糖果吧!对于我们来说,它值不了几分钱,可对于孩子,就象发现了宝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的接触。不正是有利的佐证了我们的观点吗。


让孩子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步入课堂,让孩子欢快地接受知识,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孩子享受进步的快乐和愉悦,让孩子享受成功,这是教育同仁们的梦想。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这是朱永新老师新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就让我们以此共勉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