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你的孩子适合学什么专业

发表于2011-09-24
,做什么工作?

学什么专业, 出国留学, 为了孩子, 职业生涯, 兴趣爱好

中国的父母是 上最重视 的。很多从小就送各种兴趣爱好班,长大点儿就上各种补习班,考名校,读硕士博士,出国留学等等。到头来不就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的职业和前途吗?那什么是最好的职业呢?是收入稳定的医生,律师吗?是赚大钱的华尔街银行家?还是子承父业当个工程师?政府公务员和 老师的福利也很不错。但是大多数父母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什么是最适合他(她)的职业呢?”同样的问题,作父母的大概问了自己一遍又一遍。研究显示个性和职业的匹配在成功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约翰.荷兰的,他有一条 著名的职业与性格配对的理论。快来用他的理论看看你或你的孩子适合于干什么工作吧。

致分成六种个性:现实性(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性(Artistic),社会性(social),创业型(enterprising),传统性(conventional)。个性相似的人在一起就形成了相应的工作环境。对应六种个性的人也形成了六种工作环境。人们总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事。这样他们才更能觉得被认可,更能得到在事业上的满足,从而更有可能达到成功。

现实性的:现实性的人喜欢动物,擅长使用工具和机械,通常不太喜欢和人交往方面的活动:不喜欢像是教书,心理咨询,护理,信息交流等。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像是可以养的植物,动物。或者那些他们可以建造,制作的东西。他们自认为很实际,现实,有些刻板。现实性的人在一起形成了现实性的工作环境。这种工作赏识那些善于使用工具,图纸,电路,机械和动物的人。比方说:农民,林业工人,消防员,警察 中国气象,飞行时,飞行环,木匠,电工,卡车司机,锁匠,柴油机械师。

研究型的:研究型的人喜欢学习并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通常不愿领导别人,说服别人,或卖东西。他们很擅长于理解和解决数学科学问题,认为自己很精准,科学,聪明。研究性的人在一起形成了研究性的工作环境。比方说科学实验室。这方面的职业包括:化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动物学家,数学家,牙医,药剂师,医生,医疗技工,电工,地址气象员等。

艺术性的:艺术性的人喜欢有创意的活动,像是艺术,戏剧,手工,舞蹈,音乐,或创意写作,通常避免有规律的重复性的活动。他们在艺术方面很有特长。自认为擅长表达,独立,真实。艺术性的人在一起形成了艺术性的工作环境。比方说舞蹈家,服装设计师,演员,编辑,作曲,平面设计,音乐家,美术老师,相声演员。

社会性的:社会性的人喜欢做帮助别人的事;像是 ,咨询,护理, 或传递信息,通常避免通过使用工具,机械,或动物来达到目标。注重帮助别人,解决社会问题。自认为友善,乐于助人,值得信任。社会性的人在一起形成了社会性的工作环境。比方说老师,心理咨询,护士,图书管理员,理疗时,体育教练,社工等。

创业型的:创业型的人喜欢领导别人,说服别人,喜欢卖东西,出点子,通常不喜欢那些需要仔细观察和科学分析,思考的事情。擅长政治,领导,或做生意。自认为有野心,有能量,善交际。创业性的人在一起形成了创业性的工作环境。比如:拍卖员,市府领导,电视新闻主持,康乐 领导,酒店经理,销售,法官,地产经纪,律师,银行总裁,校长,夏令营总监等。

传统型的:传统型的人喜欢系统有序地做记录,记数字,通常避免无章可循的活动。善于成功地做生意。自认为是井井有条,善于执行计划。传统性的人在一起形成了传统性的工作环境。比如:法庭文秘,银行出纳,打字员,秘书,邮递员,会计,等。

人们最好是在和他性格相符的环境里工作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 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 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 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 孩子,不了解其内心 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 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 ”,转而和父母沟通。

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 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 是管一辈子的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 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 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 ”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 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 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 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 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