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观点碰撞]板楼塔楼 你爱谁﹖

发表于2004-02-25
  [观点碰撞]板楼塔楼 你爱谁﹖ 
 

正方
塔楼优点真不少
现代的都市生活,流行的是一种“盒子文明”:晚上,人被关进自家的小盒子;白天,人被锁进办公室的小格子;两点之间,穿梭的是汽车这个小盒子;好不容易好友相聚,还要钻进夜总会、茶馆、酒吧的小格子。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非功利的交流。
板楼在这方面的确是顺应潮流,一梯两户,甚至一梯一户,封闭性极强。别说同在屋檐下的邻居,就连同用一个楼梯的近邻,平日也难得碰上一面。爬楼之际,你看到的总是毫无表情的门,还有一层层紧锁的防盗门。同楼内,上百户的居民不但彼此封闭,还被分散到几个楼门,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虽然社区也会组织活动,但受益的大多是有闲工夫的人。
相比之下,塔楼就好多了。一梯七户,甚至十来户,貌似公摊面积大点、居住环境略差,其实,楼梯间、电梯的使用率远远高于板楼的业主,上百户居民由同一条线路出行,见面自然方便多了。上下班的时候,候梯虽然焦急,但同时也是邻居彼此交流的机会。塔楼的电梯,尤其是有值班司机时,往往兼备公共信箱的职能,电梯司机往往也乐得与业主聊几句打发时间,于是,塔楼的这种交际特性就更强了。
板楼怎么改,也难改变它火柴盒似的外形,长长的、薄薄的,而且衡量板楼舒适与否,关键还要看楼房的进深,进深越小越舒服,不超过15米最好。为了追求这一点,板楼也就越盖越单薄了,夏天太阳一晒就透,冬天风一吹就穿。塔楼就不同了,各个户型在布局上聚为一团,楼内冬暖夏凉。现在保温隔热技术提高了不少,板楼的楼内环境虽然提高了许多,但相对而言,塔楼外表的面积比较少,就算采用新技术也比板楼省点吧。
过去,板楼的优势集中体现在采光、通风上。采光,户户朝阳;通风,南北通透。现在,一方面很多朝九晚五的人对采光不太重视;另一方面,通过蝶形塔楼、变形塔楼等形式的变化,塔楼各个户型的采光条件均好,甚至接近板楼的指标。相反的倒是板楼的很多新的变形更趋向于塔楼,所以板楼在采光上的优势已经被缩小了。而通风方面,只要组织好穿堂风,塔楼与板楼的差距并不大。
因此可以说,在采光、通风、节能,这三大要素中,节能的重要性提高了,而塔楼在保温隔热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总而言之,我对塔楼情有独钟。


摘自《精品购物指南》文/又平)


编者点评:为塔楼叫冤。主要意思是,板楼是不错,可塔楼也不差呀!甚至比板楼更好,当然这要“从某些程度和某些方面”来讲。看来,作者的确如他所言:对塔楼情有独钟。

中立
楼塔楼利弊参半
开发商们借着各种手段来推出自己的楼盘,大力喊出各种卖点口号。朝向均好性本不应该是塔楼的强项,但目前有很多开发商却一味追求“户户朝阳”。这样一来,造成了不规则的平面布局,使得占地面积小,容积率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同时也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开发商们力图争取更多的建筑面积,现在的板楼也越长越高。这也势必造成许多不良因素,诸如建筑外观比例不协调,垂直交通不良等。开发商们对这些浅层次所谓卖点的过分追求,导致目前许多商品房品位低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开发商和设计师应该冷静下来,在设计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出我们真正需要的精品来。
塔式住宅与板式住宅作为居住建筑的两种表现形式,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单单要说出它们谁优谁劣,从建筑学角度来看,这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建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新形势下,居住建筑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塔式住宅还是板式住宅,均不乏经典之作。
现代人的住房概念,已由“传统的居住生存”,转向“更新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者本身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市场分工也相对细化,消费者中出现特征明显的消费层次。住宅消费进入“层次化”、“个性化”时期,居家新概念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腻丰富。
基于现代人的住房观念在改变,开发商的眼光不要只停留在诸如“户户朝阳”等卖点上做文章,因为住宅的舒适性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和开发商一道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更广的思考和探索。在居住环境方面的研究,是设计师在进行住宅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渴望居住环境的优美,喜欢亲近自然,寻求安全与舒适的居所,以及独特和高品位的社区形象。新居住观念的到来,要求建筑师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在创造居所的同时,给予人们优美的可居户外空间,满足各种生活需求,造就有领域感的社区环境,并达到室内外的融合沟通,从心理上创造一种完美的家居感受,这便是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目的所在了。

摘自《北京日报》文/世骏

编者点评:文章中规中矩,有高度也有深度。结论是各有好坏,自己住着舒适就好。

板楼塔楼“手拉手”
一些新式塔楼甚至在性价比上相对部分板楼而占了上风。收入一般、对居住质量要求不高者对塔楼的实惠性兴趣更大。因为同样区位的塔楼比板楼每平方米售价要低近千元。当然,一梯十几户的塔楼是不能再盖了。
板楼总体上说品质要高于塔楼,但板楼的局限性表现在:用地不经济,外墙面积大,保温材料用量大,造价相对高些;一梯两三户的板楼,电梯使用率较低;12层以上的板楼必须有专门用作防火疏散的走廊。协成公司总经理王小航介绍说,最早的板楼为外廊式。每层都是从电梯处向两边一字排开,挨着电梯的第一家得永远拉着窗帘,私密性极差,长长的消防走廊成了堆杂物的通道;第二代板楼也是外廊式,但每两层设一个走廊,电梯隔层停;第三代为内廊式。大进深、面宽减小、跃层、面积太大,朝向不能做到均好;第四代以一梯两户为主,每家在同一平层内,可做到自家各居室之间的通风。为了尽量让板楼多出面积,如今一些板楼为避免过高、过长,便做成了围合式,或者在中间掏几个大洞,以改变视觉上的不舒适之感。可见板楼也在不断的变革中发展着。
可以肯定地说,塔楼、板楼将在京城并肩存在一个时期,塔楼的“能出面积、视野好、外立面丰富”和板楼的“容积率低、通风采光均好性强”,二者结合起来便是“板式塔”、“小高层板”以及均衡容积率与舒适性的“塔连板”等更受市场欢迎。


摘自《北京晨报》文/叶晴)


编者点评:板楼、塔楼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最好是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作者的大概意思,但千万别把两者的缺点结合起来呀。

反方
塔楼缺点看得见
首先,北京当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来的城市风貌,而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最大特征或标志就是它的城市建筑轮廓线,也就是它的天际线。过去北京城的天际线基本是横向的,舒展开阔,给人一种安定平静的感觉。可是,近年来北京市内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却在破坏着北京独特的天际线。北京需要保护它的古都风貌,而香港则不存在此问题。
其次,北京与香港在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上的差别较为悬殊。香港的土地面积还不到北京的1/10,而人口数量却高达北京总人口的50%以上。具体到住宅小区的人口密度而言,香港政府投资建设的住宅小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700人/公顷,而一些私人投资建设的小区则高达4000多人/公顷。北京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市区住宅小区的人口密度还不到800人/公顷,仅为香港一些高密度小区人口密度的1/5。这种差异,决定了在香港必须集中成片地建造塔式高层住宅,而在北京,是否也有这种必要性呢?
第三,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不同,北京更需要阳光和采暖,因此住宅建设也更应重视朝向。为了降低建筑造价和采暖费用,住宅设计应尽量压缩外墙面积。而香港的住宅则更需要通风,连浴室也需要直接对外开窗,所以住宅平面缺口较多,需要增加外墙面积。
鉴于北京和香港的客观环境存在这样悬殊的差距,因此北京的住宅建设盲目地搬用“香港模式”,至少会产生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降低了住户室内环境的质量;
第二,“梅花桩”式的布局和“尖刀山”式的天际线,破坏了北京的城市风貌,大大降低了北京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
第三,高层住宅本来造价就高、能源消耗大,因而大量建造塔式高层住宅,既不必要地增加了住宅建设投资、管理维护费用及能耗,也不利于安全和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第四,塔式高层住宅所带来的诸多居住、使用、维修与管理上的问题与矛盾,也影响到居民对购房的选择,对推进住房商品化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摘自《经济参考报》文/殷丽娟

编者点评:这是一篇很久以前的文章。学者的观点自然多了许多论据,让人信服。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