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文化印记还是营销手段?质疑北京新中式宅院

发表于2005-03-23
  
    小地产商开发的小小成都“清华坊”,却是国内众多地产大亨必看的教科书,有人为了一探究竟,不惜翻墙越脊。

 
几乎每位准备开发“中式别墅”项目的地产商都会去成都的“清华坊”学习取经,北京著名中式别墅“观唐”的缔造者吕大龙曾说:“涂总当时还不让我们进去看,我们翻墙进去的。”今年,吕大龙所说的“涂总”———涂志明要带着他的“清华坊”来北京了。

爬墙进去学习考察对

于2002年成都清华坊的成功,也许涂志明都没有想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曾对媒体表示:“跟广州和北京的大发展商比,我们还是小公司,如果没有这个品牌,全国战略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的确,“新中式”的发展和电影《可可西里》颇为相似,在北京遭受冷遇,却在外省火爆之后逆向影响北京。对此,有学者解释:北京操作中式建筑成本太高,因为占地面积大;北京强调的不是民居文化,故宫才是北京最伟大的典章建筑,民居是弱势主题。“观唐”可以证明北京地气非凡,且不谈是不是能托出一个“新中式别墅峰会”,单说把地产潮流提升到“中国文化复兴”高度这一条,北京之外实难做到。所以,新中式宅院虽然不是北京原创,但毕竟在北京赢得了关注。

文化印记还是营销手段?

中式别墅从“清华坊”开始,以“观唐”闻名,开发商建筑师对新中式宅院的想像和尝试之路到了终点还是能够继续前行?对于学者来说,这能倒映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和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回归。

融合了四合院围和私密性、江南园林风雅静美、西方民居舒适便利的中式别墅是文化复兴在民居建筑上的烙印,或仅仅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不管是什么,中国人在商业智慧、民族自信心两项指数都加分不少。“泥捏”的宅子、戴中式帽子穿西装的“洋泾浜”已经糊弄不住北京人了,想让购房者怦然心动只能下本钱精工细作,真正注入本土文化的因素。

历史上任何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都会在建筑领域留下鲜明的印记,文艺复兴时期就产生了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柱式建筑。新中式住宅要成为这样的印记显然还差了火候,有人说需要大师,更说中国缺少大师,只见工匠。

四合院很世界

据说观唐50%的购房者是外籍人士,所以就有人问,都卖给外国人了,对中国人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四合院离开城市胡同就没有韵味了,所以懂行的中国人还是喜欢在城里买老四合院翻新?政府放开了四合院外销的限制,会不会抢了城外的这些别墅的生意?对于普通的购房者,或许根本不会考虑上面复杂饶舌的问题。买中式宅院的外国人会说,中国的很世界,所以他们喜欢中国印、喜欢四合院、胡同。道理简单,只有不解风情的人才会跑到希腊去住美式别墅。对于国内购房者来说,不过是满眼的欧风美雨看腻了,自己的东西亲切新鲜又能缓解审美疲劳,干吗胳膊肘往外拐。即使不买,看着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能被演绎得如此赏心悦目,也会不由得喜上心头。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