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肩上蝶》:等待苍老了谁

发表于2013-04-08

《肩上蝶》能够顺恒天然集团利上映可谓是命运多舛恒天然集团,由成片剪辑权的纠纷恒天然集团,演变成了上海电影节恒天然集团之亮与制片商东家的矛[url=http://info.china.alibaba.com/detail/1019922823.html]恒天然集团[/url亮与制片商东家的矛盾愈演愈烈,一度声明不参加影片的任何宣传活动,到 上映期又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导致首映的取消。虽说花了1000万的宣传费,但除了单一的印发海报、宣传册,恐怕还不及负面新闻报道的一半。1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在事先未告知的情况下变成了90分钟的标准商业片长,这叫人情何以堪。前阵子上映的《最爱》也流出了制片方私自剪辑电影而不顾导演个人感受的行径。顾长卫当时就说“若是知道被剪成了这个样子,我看5分钟就应该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产文艺片的尴尬境遇,早已初露眉头。叫好而不叫座的憋屈,让很多导演知难而退,选择向商业妥协。毕竟,类似贾樟柯这样的导演纯属凤毛麟角,砸钱玩艺术,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肩上蝶》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对场景效果、人物形象极其细致入微的刻画,对剧情的承转启阖毫不吝惜的打磨。如果说非要按制片方剪成90分钟,那完全可以,至少不会影响到故事的整体脉络走向。文艺小清新,本身的故事容量一眼便能看穿,思想主旨也能轻易地提取出来,但这其实就完全背离了艺术表达方式的独有的目的性。它是想通过对一系列故事情景的精细描摹,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对着剧本背诵剧情。不论观影的最终感受如何,是昏昏欲睡,还是怆然涕下,都不能否认《肩上蝶》本身的制作态度――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讲故事。而这份沉浸之下的静心,恰恰是国内诸多导演所或缺的。坚守心中的艺术信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对票房熟视无睹,关切的则是口碑与心的共鸣。试问,倘若皆抱以此种心态来创作,还会不接地气,不同观众心连心么?

《肩上蝶》的故事很单纯,三言两语便能说清。陈坤饰演的植物学家由于花粉过敏而昏迷不醒,江一燕饰演的女友与月老许下了三年不见面的誓言,只身化蝶来挽救他的性命。之后便是陈坤无尽的等待与守候,以及其自我救赎之路。打着“魔幻爱情”的牌,光靠月老到体现不出多少魔幻的意味。于是,影片便开启了CG场景的剧情路线。诚然,制作水准比之好莱坞,还是显得极为生涩稚嫩的。CG模型的肢体语言单一呆板,生动欠佳。但张之亮还是毅然决然地一路套用下来,而没有丝毫显示出底气不足,这一点是值得钦佩的。久石让大师级的配乐让影片增色不少,尤其是前半段大量穿插,鲜有喘息的机会。惯用的钢琴加小提琴的和弦,欲罢不能地会让人神游到宫崎骏的动画 里。这种观众主观思维因素所造成的尴尬,倒是难以避免的。“黑白老鼠”的微型故事,安插地委实讨巧,大抵即便再不中意本片的观众,也会对这个桥段赞誉有加。“画中画”的妙法,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功夫熊猫2》中均有显现,并且都博得了不俗的口碑。变则通,不变则废,乐此不疲地转换艺术表现手法,能使作品更加鲜活而极具吸引力。

桂纶镁的懵懂爱情似乎占据了过多的篇幅,她一走了之之后,也并没有杀个回马枪。可见这对于表现陈坤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力道已经足够了。不如索性轻描淡写,而加长梁咏琪的戏份。如果说前者是一面镜子,照出的只是简单的现状;那么后者则是一面透镜,它能穿透镜面看到往昔的美好。江一燕同陈坤的爱情点滴,也正是通过梁咏琪来间接重现的,已逝爱情的窗户纸为何如此厚重,说服力都聚焦于梁咏琪身上。不然,江一燕岂不就是最佳配音演员了么。影片在某些剧情的细节上,也有些纰漏。如一心向往药理学研究的桂纶镁,居然会对蝴蝶过敏,这就好比当医生的会晕血一样。为了表现一点“争风吃醋”的诙谐,不必太牵强附会了;小屋地下室的植物研究室,居然会被水淹,难以想象在落住前没考虑到此因素;结尾处,江一燕悄然现身,正常人应该首先表现出惊讶,不想却直接哭完收尾了。剧情细节上的简单考究还是需要的,至少常识性错误要尽量避免。

拿 环境的背景来做文章,感觉有点托大。格局太小,硬要呈现出来,就使得时代背景整体性比较模糊,观众没有多少代入感,不如另起炉灶,干嘛非要背负一个“环保”的沉重题材呢?而之后事实证明,月岛是没有病毒的,那先前的林林种种,是否会显得有些做作呢。桂纶镁将自己比喻成白老鼠,觉得不能再傻傻地等待下去了;陈坤也将自己比喻成白老鼠,坚信必须得一直等待下去。等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苍老也许会是自身最终的结局。不必叹息自怜,因为你等的那个人,随着光阴的流逝,也跟你一起苍老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