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房地产舍身成大义

发表于2005-07-27


作者/王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过多的经济过热调整,而每一次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调整,第一个接受洗礼的产业都与房地产有关。

在过去的宏观经济调整过程中房地产的牺牲都是无声的,沉默的:林立的烂尾楼,伤痛的房地产服从国家的经济大局,慷慨赴难。

然而,在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过程中,房地产却第一次显示了资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应有本色——资本开始与其所有对立面进行了博弈。

在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业成为国家经济拉动的火车头,当国内的市场环境进入初级市场经济阶段后,房地产资本成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资本先锋,资本的利益最大化追求本色终于在国家经济过热时显露出了其应有的真实面目。

2004年中期以来,针对经济过热,国家先后采取了行政调控、经济调控、行政再调控的宏观经济调控经济政策。在这次调控历程中,房地产由非调控对象变成为调控对象之一,由调控对象之一变为最终调控对象。房地产不仅成为了近乎唯一的调控对象,而且,也成为了最受抨击的对象。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产业,是如此地受到政策的抑制,也如此地受到非议: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所有调控手段几乎都已指向了房地产;所有的博弈帽子——与政府的博弈、与市场的博弈、与金融资本的博弈、与财富分化的博弈等等——都扣到了房地产业的头上。任何为房地产业的辩解——无论是房地产业自身的辩解还是业外的非自身辩解——都成为公众指责的由头。

作为资本,房地资本有其自身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房地产资本自身与生俱来的,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市场赋予的。与其他资本不同的是,房地产资本是如此的优秀,以至于资本的本性在经济活动张显得极度夸张:房地产资本的高速积累聚集导致国民财富急速分化;其非常规发展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在改革中,房地产业的市场化与市场化的房地产业不仅给中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了资本的市场化,也给中国的市场化经济带来了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资本生活其中的市场机制如何完善;自由的资本与政府的管制如何规范,资本与社会间存在的对立如何实现和谐,等等。

在房地产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所具有的意义已超越了宏观调控本身。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中国市场化改革中长期遗存的后改革问题——市场机制、金融体制、政府转制、政治治理、社会保障等等改革冰山——已迫在眉前。 

作为最具成长性的资本,在2005年,中国的房地产资本与资本市场一道共同颠覆了长期以来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发展模式的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从而为中国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再一次提供了现实的历史土壤,纯粹的拿来主义将再一次被中国人民所唾弃。 
 
房地产资本,作为中国经济诸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一只蛾子,2004年以来,尽管受公众讨伐、令政府头痛,但其勇敢扑向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灯火的舍生取义精神却为未来中国经济的理性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芒。
发表于2005-07-27
发表于2005-07-27
发表于2005-07-27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