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感悟京城王朝强势文化

发表于2005-10-11

家里在北京的亲戚不多,倒是外埠的亲戚较多。从外埠来了亲戚,长城、故宫、北海和颐和园这些地方,自然少不了都要带着观光游览一番。多次的耳闻目染,对这些王朝皇族派的建筑风景,感觉也就深浓了些。闲看闲聊地道听途说,也就多记忆了些“紫禁城”东西。紫禁城的称谓,按照古代对太空星球的认识和幻想,谓有紫微星垣(即北极星)位于天体中央,众星环绕,其位置将永恒不移,是天帝所居,称紫宫。来象征古世代皇帝行居中之地的至尊天贵。皇帝所居的宫殿属禁地,戒备森严,不许平民越剧雷池半步,明、皇宫就有紫禁城之名了,这个命名,更增添皇宫的神秘色彩。紫禁城体现着浓重的儒家的《礼记》的三朝五门、左祖右社等之制度,在总体布局中体现的外朝为阳,内廷为阴等道家阴阳五行学说。总之,在它的建造中要遵守的清规戒律名目繁多,使人感觉有点“晕”,也真难为了古代这些建筑技师了。想也是有道理,不然怎么能体现皇宗社稷和朝钢大统的威严呢!据说蒋介石放弃大陆的时候,兵败如山倒的慌乱之际,也没忘记把紫禁城的东西都抄到台湾。现在的台湾的故宫博物馆,听说每几个月就换一批国宝珍品来展览,还都没用完呢。想想北京的故宫,也就是沦落到一个紫禁城古人建筑的躯壳了。但我觉得这也恰到好处,它在后世人的思维中,无意中遗落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北京东郊地区仿造了一个紫禁城,并增添了高尔夫和多处五星级酒店,据说已经扔进了30亿人民币,搞了个气势恢宏称谓,名字也倒是名符其实。可就市场效果不理想,现在成一个“大鸡肋”。历史的建筑原本都是形神兼备的,只复制和克隆一个外在的建筑形体,也不能不说是在弘扬北京传统文化,但不免有些过于简单和直接了,没有办法满足都市现代人的思维情调和胃口。我感觉故宫神的东西,是在它里面记载和弥漫着的无数历史故事,和蕴涵的文化意识思维,这是它神的内涵,这种神韵的东西里面,沉掂掂承载着历史盛世、沧桑、变故,它只能归属历史,是无法仿制和克隆的。不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北京,紫禁城的文物国宝,除了它们固有的稀世珍品价值外,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的是无法再现的,其价值更是无法衡量的。北京颐和园、北海、景山、天坛,无不渗透着历朝历代王朝痕迹和皇族的天贵思维,现在北京又变成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个地方,大概是六朝古都,博大雄伟,皇恩浩荡,权势的气息太浓厚了的缘故,首都无限的优越感滋养着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滋养了北京人的大气与平和的同时,也滋生了北京人的自负和孤傲,数百年来,粘附在北京人身上的“中心感、优越感”越粘越厚,越粘越紧。外地人常常抱怨北京人太“牛”了,“牛”到随时都会伤害外地人的程度。北京人将京城数百年沉淀的王朝势力文化,已传变成现今的世俗文化优势了。这些年来,因为一直在搞房地产项目,就要和建筑房子联系和打交道,也经常去南方,考察些成功的地产项目和当地风情文化建筑。那些南方的建筑,浸染着江南山清水秀的灵性和精巧剔透的风格,楹联和家族宗祠里的儒家祖训,传承和教化着人们的礼仪行为。园林式建筑物的整体构思,虽为人工但宛如天开的自然艺术境界,又在浓郁地表达着文人墨客和士大夫诗情画意和超世情怀,倾泻着他们理想化人格的宿愿。有了这些南北不同地域建筑的对比,也就对北京的皇朝式建筑,对它建筑特征感觉,也就渐渐地强烈和敏感起来了。每次面对北京的皇朝建筑群体,置身于代表君临天下、莫非王土强权意识的建筑群体的空间中,无不强烈感觉到它的周围,弥漫着是一种收敛式的张扬,到处充斥出一股不怒自威的霸气,雄伟宏大而又深遂的建筑造型形态,彰显出一种舒展大气和大空间的视觉冲击力,沉稳厚重中积蓄着统治者的刚毅,整体的色彩体系给人一种神秘凝重感和份量感。这些超脱建筑学课理性思维,不再涉及对工艺技术和封建礼数研究内容,从世俗感性层面体验紫禁城,是每一个到北京游览者,所能直接体验到的最强烈震撼,和更加真实的感觉。想用一个现代社会的词汇—王者个性,来形容对京城皇朝建筑的这种感觉,虽是非理性的感觉,但可能更贴切和直观吧!这也是北京地域文化鲜明的差异性所在,是多少年沉积下来文化性格,它是一种应该可以承袭和传达的城市文化个性和气质。到今天,这些文化气息,已经被北京人有些世俗化了,但这些世俗化的行为,还是有着它原始的祖宗资本的。现在,北京到处模仿和克隆各式各样异地、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快变成了一个建筑万国博览会了,什么地方的建筑都来了,唯独就是缺少北京风格气息的设计,缺憾渗透着北京骨子里地域文化感觉的建筑。这些年,北京也做了不少复古的建筑,那只是对古代建筑仿造罢了,冷冰冰地摆放在那里,像是一堆迷失了灵魂的躯壳,显的没有一丝生机和文化沉淀,人们似乎对它感觉不到什么。面观着这些出自现代人之手的“克隆版”古建筑,又感觉它又缺少些什么东西。北京这个大城市的历史王者个性,正在变的世俗和模糊难辩,北京的历史文化正在被扭曲和走向缺失的边缘。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