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养房子难,养孩子更难!

发表于2005-11-08
  
中国孩子教育成本惊人 16岁前成本共计25万元 

--------------------------------------------------------------------------------
 
2005年11月08日 01:59 燕赵都市报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10月29日下午,苏州市区一幢三层小楼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苏州第一家“现代私塾”正式开课。

这个名为“菊斋”的“现代私塾”由几个古文爱好者发起成立,以对少年儿童的古文化教育为主。

据负责人薛岩汲介绍,“菊斋”私塾学制1年,每周末上课,学费为320元/月;教授的科目主要是蒙学、经学、韵文,穿插古乐、书画、茶道等。目前开课的这个班只有6个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10岁。“报名的有十几个,我们打算过段时间在周日加开1个班,但不会招很多。”

当事者说

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里宠着,缺乏传统文化熏陶,能静心的不多--人心不静,难成大器。”“我们首先通过讲授让他们静心。”菊斋私塾主讲老师张志义说。

现代人太功利,缺乏“做人”的教育

“现代人活得太忙太累,古人才会真正地做人,我倒不是很想让孩子的国学功底如何深厚,而是要培养他的道德观,让他有胸襟、有礼貌。”一位把孩子送往私塾读书的高女士说。

就事论事

不是复古而是素质教育的尝试

“这样做,绝不是复古。这是一种尝试,一种素质教育的尝试、一种对现行教育补充的尝试。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给孩子们铺垫下一生的道德基础。--易菁女士

文化与情怀的嫁接

较之现代教育制度过度缜密的机械化运作,过于功利的培养目标,菊斋的个性之处,正在于它对情怀和文化理念的追求。这些个性气质的酿造,是知识流水线式教育欠缺的。--陈阳文化工作者

时代需要重振国学

中华民族要在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迫切需要积续文脉,重振国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计划组建国学院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经济视角

打着国学的幌子淘金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从招生到考试花样繁多,私塾的“复兴”,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更多的是被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会有一些人认准国学复兴的时机,刻意追逐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甚至流于“形象工程”抑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那么,这些做法也只能说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的不幸。(默言)

“现代私塾”:公司的一项业务

严格地说,苏州的那家“现代私塾”不叫“私塾”。主办者自己也承认,因为它不是学校也不是培训机构,相当于家教性质,“所以,我们只好先成立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取得合法资质”,这“私塾”充其量只能算是他们公司的一项业务。(珠江时报)

对市场经济功利性的有益补充?

市场经济中,人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会带来负面作用,除了法律外,还需要道德规范。

比如说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的缺失,假产品、假广告、假证书、假合同盛行。我觉得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来教育今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网友小眉)

结语

苏州私塾是对当前教育的反思苏州菊斋私塾开宗明义: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传之以道,请急功近利者三思而后行(三思后报名交钱)。而该私塾所讲的道,是指传统文化道德,指做人的道理。且不论该私塾最终能否做到这一点,其教育诉求是明确的。

反观当前教育,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分数,关注的是根据每一次考试分数在班级、学校所排定的名次,而恰恰忽视了做人明理之道,对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无力顾及,甚至不闻不问。此其一也。其二,在分数杠杆的作用下,家长花大价钱为孩子择校成为时下风气,一些学校正好抓住这种社会心理不放,对所有学生大力收费。而苏州私塾的教育诉求正是对当前教育的一种对应。

关于道德教育,苏州市某著名中学的一位退休校长无奈地表示,现在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对更应该受到关注的孩子的健康状况、个性发展状况、做人的道理置之不理,甚至不屑一顾,这是很令人担忧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符老师也认为,生活在大陆的中青年一代,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相当缺乏,精神内涵不足,总体比港台薄弱。她建议现在的中青年一代应该回过头来弥补国学常识,学习儿童启蒙读些“弟子规”。《江南时报》

背景:惊人的中国孩子教育成本,16岁前成本共25万元

调查显示,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0~16岁孩子的直接经济总成本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这个数字还未将亲朋好友、社会资助及学校免费等的5~6万元统计在内。

如加上孕产期的人均13000元支出,以及孩子从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这一数字将更为惊人。

在孩子的总经济成本中,教育成本仅低于饮食营养费,占子女费用的平均比重为21%。但这一比重在高中阶段为34%,大学阶段则为41%。而且学前教育的花费也显著高于义务教育阶段,幼插班的年学杂费人均为4600元,占子女总支出的比重为30%。有少数家庭还支出了高额的择校费与赞助费。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