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围海造地可取 缺乏定位可惜

发表于2006-02-1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围垦滩涂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仅以人多地少现象最为严重省份之一的浙江省为例,已围垦涂滩面积达274万亩,至少解决了300万人口的生存空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据统计,从1971~2003年,浙江省共计减少耕地81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4.65万亩;同期增加人口5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6.2万人,人均耕地已从1980年的0.705亩降到2002年的0.54亩,大大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的警戒线,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作为土地资源最重要的后备资源——滩涂,已成为土地再生性补充的最主要的源土地。因此,加快发展围垦事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滩涂资源,科学合理地予以开发利用,对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1月19日,《国土资源报》发表题为《越早越主动──关于转变用地观念用地方式的一场对话》的文章,专访了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松林,他强调,浙江围垦大有潜力可挖,现有滩涂272万亩,近期可围垦的有150万亩,除了一部分搞建设用地外,还可以搞农用地开发、养殖水面等,造出建设用地,等于少占耕地,保护了耕地。另外,根据《浙江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从2005年开始,浙江一年要围垦滩涂10万亩,2006年到2015年投资75亿元,围垦68万亩;2016到2050年投资197亿元,围垦139万亩。
    《浙江滩涂围垦总体规划》还对全省22个岸段滩涂资源的功能和开发进行了明确定位,其中规定:象山港、乐清湾等重要港湾的滩涂资源今后将以保护为主,原则上不宜围垦;三门湾围垦应持慎重态度,可按照对环境影响有效控制的原则,对高中滩适度围垦;钱塘江滩涂围垦要与钱塘江治理相结合,围垦服从治江。然而,滩涂围垦开发定位不明确的案例屡见不鲜,不加以科学引导,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 
    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嘉兴市为例,滩涂资源丰富,沿钱塘江北岸有滩涂34万亩,其中,近中期可开发15.9万亩,目前正在开发的围垦项目有海宁尖山新区和海盐黄沙坞项目。
    海宁尖山新区位于海宁市域东南,是治江围垦工程中形成的新土地,东临南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北靠黄湾镇,南与萧山、绍兴、上虞隔江相望,新区行政辖区为分三期围垦的土地,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于2004年7月份编制了尖山新区总体规划,政府努力把尖山新区打造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兼具旅游休闲等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生态型滨江新区。2005年6月8日,成立了专门运营机构——海宁尖山新区管理委员会。先期入区项目——海宁高点沙发工业园原规划占地1万亩,总投资3.2亿美元,计划引入30家沙发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政府以远低于围垦成本的超低价格出让围垦土地,后考虑到开发进程及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政府又从企业手中收回了大部分土地。
    海盐黄沙坞项目位于钱塘江尖山河口段北岸,南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外侧,东起南排工程长山闸,西与新围垦的海宁尖山新区相连。工程完工后可新增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堤岸线总长8.31公里,估算围垦投资为3.5亿元,如果包含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整个治江围垦工程计划于2007年基本完成。目前,主要把该区定位为南北湖风景区的拓展区域,2005年11月4日,以黄沙坞围垦区为重点的《海盐南北湖风景名胜区概念性规划方案》评审会在海盐举行,应邀参会的各位专家对项目基本定位产生了极大分歧,争论仍在继续。
    关于围垦项目新土地的开发定位问题,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市场需求及自身资源潜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对比论证开发方案。就海宁尖山新区和海盐黄沙坞项目而言,必须突破行政区划及同质化两个壁垒,从围垦、旅游景区、园区开发、区域经济一体化、嘉兴市城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分析定位问题,本位的、视角单一的、缺乏个性的开发方案是短视的、肤浅的。
(崔元星  国际商务策划师  中国泛地产策划网www.bbbest.com 0755-26722240)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