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李季平:老百姓还要为改革再付出多大代价

发表于2007-01-09
2007年1月4日,CCTV《焦点访谈》报道:湖南省汉寿县棉纺厂原团委副书记李红杰,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名教师,自己勤奋好学,曾被推荐到大学深造。但是,由于企业改制,她一夜之间成了下岗队伍中的一员。随之,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丈夫感到与李红杰这样的下岗职工身份不般配,便与她离了婚;李红杰的妈妈也因为女儿工作、家庭的多重打击而生病,仅几天时间就离开了人世。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李红杰在政府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建起了一家擦鞋店,可原来厂里的个别职工,到擦鞋店以后,翘着二郎腿、叼着烟卷,不让其他员工擦鞋,非点名要曾经是“厂团委副书记”的李红杰为其服务。李红杰明知是羞辱,也只好含着眼泪,满足这样的“特殊”顾客要求。 

就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在“下岗”魔影降临到头上的刹那间,家庭解体了,妈妈没有了,工作中还要忍受屈辱,有泪也不敢大胆的流,只能暗自伤心。 

说句实在话,《焦点访谈》自1994年开播起,10多年来我看了很多期,但从来没有像这期一样,让我的心情感到压抑、感到沉重、尽而感到气愤或者说“上帝”的不公平。李红杰的遭遇深深刺痛我的心,我曾想:世间的一切事物中,还有比夫妻、母女之间更深厚的亲情吗?没有;还有比个人的尊严受到侮辱更让人难堪的吗?没有。可是,为了改革大局、为了企业改制,原本幸幸福福的平民百姓李红杰为此付出了沉痛的、刻骨铭心的代价。 

然而,为了20多年的改革,中国太多的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的付出了代价,李红杰仅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缩影。官方数据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下岗职工最高峰时曾达到3000多万人;2006年2月15日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到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137万,主要集中在煤炭、军工、机械制造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 

除了李红杰这样的下岗工人以外,为改革付出代价较大的还有两类人:一是失地农民,一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2006年3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近年来绝大部分出让交易的土地,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用来的集体土地。但是,在收益分配中,农民仅得到总交易额的10—15%;对于农民工付出的代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称:进城务工的农民人均年创财富高与2万元,按全国2,5亿农民工计算,一年为城市的发展创造财富5万多亿,但得到的回报仅为40%左右,有的甚至还拿不到工资,多数没有工伤、医疗、养老等保险,连子女上学也受歧视。另据媒体报道:广州的GDP人均达到10000美圆,北京的达到6000美圆,都已进入现代化的发达城市行列,但统计的数据,都是以常住户籍人口为计算依据,公开的把为中国城市发展付出较大代价的农民工排除在外,这不但是对农民工的不尊重,也不符合基本事实。 

自1978年以来,在长达28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否认,中国改革的受益阶层是政府机关、垄断行业、和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领域以及一些富裕阶层,而付出代价最大的、利益受损最大的,无论“名词”怎么变化,制度怎么调整,长期以来,仍然是占人口数量最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下岗、失业工人和农民及其农民工。 

为什么会出现在28年的改革中,受益的阶层永远受益?而付出代价的群体却永远要付出代价?我们略做回忆,不难发现: 

理论的模糊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摸石头论”就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改革的进程。这一理论,形象、具体,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发现,改革的过程并不符合逻辑。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带头去“河”中“摸石头”的群体,应当是风险最大的,而“摸”出路以后,“过河”的人,才是最平安、风险相对较小的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摸石头”过河的群体,不但没有遭遇风险,反而都成了受益最大的阶层。决策层自不必说,就连那些曾经和下岗职工一起风雨同舟的企业经营层,也一同成了“摸”论的“食利”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在2007年1月1日的《经济观察报》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的民营企业共计486万家,其中的20%多是从国有、集体企业转制而来。这将近100万家的企业,改制背后的辉煌中,究竟有多少下岗、失业职工付出的代价,恐怕很少有人去想;而随之“过河”的群体,本应最为平安,却要承担改制、下岗的风险。 

再一个因素是改革“攻坚”的艰难。主要标志是:以让广大老百姓利益受损的多项改革,基本都已经进行了,比如除了企业改制以外,面向全社会的医疗、教育、住房、供热等,这些所有已经进行的改革,几乎都是遵循当权阶层、富裕阶层受益、普通百姓利益受损的轨迹展开的。 

20多年来,这样的改革几乎改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要触及权利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就称为“攻坚”了。“攻”的什么“坚”?“坚”的实质是“利益”。比如,“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几年之前就提出来了,但是,审批资源减少了多少了?可以说很少,有的方面还提高了进入门槛,名义上是调控“过剩”行业,实际上使一些垄断企业地位更加巩固;还有“事业单位改革”、“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进入范围”、“破除垄断”等,皆因触及到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进展缓慢。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的改革目前仍在沿着这样的轨迹前行:当涉及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时,当改革的“攻坚”目标难以突破时,新的一轮让老百姓付出代价的“改革”就又开始了:不是吗?资源类价格全面改革,煤、水、电、汽、油以及粮食、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等全面提价。 

为什么这样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答案很简单:这样的改革不损害权利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2006年3月13日,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发表过一篇轰动舆论界的文章《理性的思考中国改革》,该文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改革要对既得利益受损者予以补偿”。其实,不用张教授的“理性”呼吁,中国改革的历次实践,哪一次损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呢?值得思考的是,在历次改革中总是付出代价的弱势群体的补偿问题,为什么总进入不了经济学家们的视野、或者这方面的声音为什么总是那么微弱呢?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样的改革轨迹还要推行多久?普通的平民百姓还要为改革再付出多大的代价?什么时候轮到强势阶层为中国的改革付出代价或者“作出贡献”?如果一直让付出代价的阶层永远付出代价,“改革”这个词语还是本来意义上的概念吗? 

或许有人会说,你怎么总说老百姓为改革付出的代价最大,不是取消农业税了吗?不是实行粮食补贴了吗?不是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了吗?是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政府关注民生、特别是关注底层民众的任何一个举动,老百姓都会永远铭记。 

不过,取消农业税,减轻全国农民的负担是1200亿(新华网2006年12月27日)、免除学费共需财政支付不足300亿(全国1,5亿中小学生,小学人均140元,中学人均180元)、粮食补贴每亩平均10-20元左右,全国人均1,43亩耕地,按照9亿农民计算,不到40亿元,这样综合下来仅有1000多亿元。 

可是,当你知道我国的行政管理开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2003年,增加了88倍多的时候;当你知道2004年我国的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消费总计高达9000亿元的时候;当你知道2006年我国的GDP达到近20万亿、我国的财政收入达到近4万亿的时候;再对照我们本应早该享用的公共财政,你是否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山遮石挡,长江毕竟东流去;风霜雪冻,梅花依旧向阳开。历史总要前进,改革仍在继续,这是客观规律。但是,改革如何减少一些震荡,如何多赢得一些民心,如何让老百姓少受些损失,是非常值得决策部门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社会应当多一些阳光和温暖,少一些类似李红杰那样的泪水和目光。
发表于2007-01-09
银行跨行查询收费,和哪个国家接轨你绝对想不到,美国绝大多数的银行根本不存在什么所
谓的跨行查询收费。美国的绝大多数银行是股份制银行,这种自己突然规定跨行查询收费的
只有在垄断银行才会发生。专家说,如果国外只要有一个银行实行了跨行查询收费,中国就
会以和国际接轨为理由,采用这种方式。然后他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我们周围这些国
家,只有唯一一个巴基斯坦是跨行查询收费的。看到这里我彻底晕了,原来中国几家银行跨
行查询收费的所谓和国际接轨,居然是和巴基斯坦接轨啊。 

有些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手里有两套法宝, 一套是“中国国情”一套是“与国
际接轨”, 当制定不利于人民的政策时,如房改,要求大家自己掏钱购买商品房,就说是
和“国际接轨”,理由是,人家外国都是自己买房子,没有福利分房的说法,但与此同时,他
们却恰恰忽略了人家外国土地私有这个关键因素,中国人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土地都属
于国家,却要被迫付出昂贵的价钱购买一套只有使用权的商品房,而当人们对此提出质疑的
时候,他们又会说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又比如医改,教改,人家其他国家是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但这一点他们又不与国
际接轨了,又强调中国国情了,什么财力不堪重负啦之类,结果导致大家看不起病,上不起
学。 

又比如所谓“高薪养廉”,据说是新加坡、香港的成功经验,所以要和“国际接轨”,
所以五次三番地给公务员加薪。但人家严格的监督制度,对公务员近乎苛刻的约束,廉政公
署等等,他们又不和国际接轨了,又强调中国国情了。韩国首都汉城(现名首尔)只有14辆
公务车,这点他们就不愿意接轨,中国现在一个乡镇14辆公车都不算多吧?这就是中国国
情。 

美国有个燃油税,他们就要和“国际接轨”,也要征燃油税,但美国高速公路、大桥绝
大多数是不收费的,在美国养一辆车除汽油费外每年仅需170多美元,这点他们又不和国际
接轨了,不仅养路费、车船税等等一大堆,而且到处设置关卡,几乎路路收费。全世界总共
只有14万公里收费公路, 但就有10万公里在中国!这就又是中国国情了. 


美国格林斯潘加息了,他们就要和“国际接轨”,但美国购房享受退税,购买第一套住
房享受低利率,对出租房屋屋主进行补贴以降低租金,这些他们又不和国际接轨了,又强调
中国国情了,不仅不对出租房屋进行补贴,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出租屋提高税收,导致这部分
成本转嫁给租客,租金上涨。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土地私有的,人民买房的同时就买了地皮,具有永久所有权。当
然,他们在这一点上就不和国际接轨了,因为中国国情特殊啊!但是,当他们发现香港的使
用权制度对自己比较有利后,就立即和香港接轨了!订了个70年使用权制度,迫使人民祖祖
辈辈不断花巨资购买有限使用权,但香港是什么情况?香港原先是殖民地啊!英国只租用了
99年啊,它搞个使用权无可厚非,因为土地本不是它的,时候到了就要归还的,你搞使用权
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中国是公有制吗? 不是全国人民拥有对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吗?但落实到的最后怎么变成绝大多数人都一无所有了呢?怎么就变成必须购买本属于自己
的土地使用权呢?所以在这方面就和香港这个“殖民地”接轨,就不和其他的国际接轨。 

又比如,油价要涨、电价要涨、水价要涨,理由还是和国际接轨,说什么人家的都很
贵,中国的油价水价电价便宜的很,所以就该涨,但说到人民的工资水平、福利水平、劳动
保障制度,就又不和国际接轨了,就又强调中国的特殊国情了,人家的工会都是工人选举产
生,实实在在代表工人权益,这一点咱们就是不和人家接轨,咱就是要让工会成为资本家压
迫工人的帮凶,原因还是:中国国情。所以,不要拿什么美国、英国的加息说事,什么时候
中国成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了,权力部门受公众严格监督了,再说这些不迟!
发表于2007-01-09
发表于2007-01-11
房价踞高不下的根本也是同样原因。先是地方政府高价卖地捞钱,然后政府一看钱不能光让地方政府赚呀!我来个通吃---提高贷款利率----不管你是早贷的款还是以后贷的款,统统都给我多交一大笔银子!表面上政府还要打着为百姓着眼的旗号。唉!生活在中国的老百姓太可怜了
发表于2007-01-11
政府的领导 你们怎么就看不到老百姓的苦啊。  你们都在干什么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