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借鉴新加坡住房模式:可是人家是“房子”,我们是“支柱” 怎能妄谈借鉴?

发表于2007-11-23


    总理讲话一出 很多人开始叫嚷着借鉴新加坡模式改革住房,可是那么多根本性差异,妄谈借鉴是不够严肃的!

    中国与新加坡语言相通,民间交往也多,去那里考察的同事,还有定居的朋友,对中国与新加坡在住房方面的巨大反差,都会有强烈的感受。 
    在新加坡,住宅分为两大板块,政府组屋和商品房,目前80%以上的人住在组屋里。 
    组屋是精装修有家具有电器的,计算按使用面积销售。四居精装房,约9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差不多与我们13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仿,近年的售价在27万至40万新元(房屋差异条件形成价格差)。1新元约等于5.1元人民币,这套四房价格也就是约137万至204万人民币,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便宜。问题就在于,新加坡人拿月薪2000新元以下(1万人民币)是低保,平均月薪达3900新元(近2万人民币),远远高于北京上海人的收入。 
    新加坡国土狭小,土地资源极为匮乏,人口密度超过中国省会城市以上数倍。按我们这里的专家理论,房价不知道要涨几个20年,但新加坡就是很宜居。 
    关键在于,新加坡的房子就是房子。为了防止房子炒作,他们有一整套系统性很强的政策,比如购买组屋者必须在居住满5年以上才允许出售;比如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比如购买了商品房(公寓和独立洋房)的人,则不得拥有组屋等。据统计,新加坡的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可能是使用面积),与我们的最近披露的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相比,他们的城市空间资源分配均衡,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从新加坡回来的人,都会对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感到不可思议,很明显,我们的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承载太多的不应该让老百姓埋单的东西。 
    新加城独特的房地产制度,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在长年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很多具体细节,未必适应于新加坡以外的地方。个人认为,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新加坡以“自住为主”的房地产大政方针,因为我们同样也缺乏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庆幸新加坡有一个好的房地产制度,这一面镜子,可以对照一下我们的现行房地产理论。【转自互联网】
发表于2007-11-27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