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中国中产阶层出路何在?

发表于2016-12-22

民心汹涌,喷薄欲出。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失落彷徨的中产阶层,被时代抛弃的愤怒白人工人阶层,将特朗普推向了时代的漩涡,吉凶难测。众多的英国平民阶层冲决精英阶层的摆布,成功实现脱欧。而在此岸,群体性事件频发,青年愤怒,江海激荡。在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的加剧,阶层裂痕的扩大,其势已成。中下层的不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为什么中产阶层崛起数十年,却迟迟无法主导完成中国社会转型?为什么平民崛起,才可以赋予中产阶层新的希望与使命?答案即是中国未来的出路。


中国中产精英的先天局限:只是少数派,不是多数派


美国学者李普塞特(S.M. Lipset)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中产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他提出了四个论据,一是中产接受了良好 ,对现代理念有更多理解,参与能力高。二是中产阶层在产业化、城市化中成长,三是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要求参与和改变社会。四是中产阶层的思想和行动相对理性。是国家富裕、自由与安定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


但是,在中国,中产却不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其人员构成,财富来源,利益格局,社会追求方面,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


为什么?这与中国特殊的阶层结构有关。


欧美发达国家的中产能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根本原因在于中产人口居多数。美国中产人口超过50%,日本中产人口接近70%,曾提出“1亿总中产”的口号,在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 “橄榄形”社会,由于人数居于多数地位,所以大众式民主对于中产最有利,是保护其利益的重器。


中国的中产阶层,也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关于中国中产人数的界定,由于财富底线的划定不一致,而得到了各种不同的数字。目前最流行的两种版本,一个是瑞士信贷《全球财富报告》中的说法,将财富在5万至50万美元间划定为中产,统计出中国中产阶级人数约为1.09亿,占总人口的8%左右。一个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最新的2015年调查报告,该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层人口数量应该是2.0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不到16%。无论哪种调查结果,都显示中国总产阶层不到总人口的20%。香港虽普遍富裕程度优于大陆,但是相关学者认为,香港的中产家庭也不过20%~30%。中国财富和阶层分布,属于典型的 “金字塔型”。远未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


发展中国家,其实就是穷国换个优雅的名字。与发达国家中产处于多数不同的是,在中国,权贵和大资本极端少数,是豪门;中产是相对少数,是精英阶层;底层是大多数,是平民阶层。底层才是决定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础。


少数派身份,使中国的中产阶层的先天禀赋不足,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引导性力量,却不是基础性力量。


中国中产精英的两面性:自由之矛,平等之踵


发达国家的中产占人口多数,大众民主是其奉行的现代社会准则。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权贵和中产都属于少数,若是实行大众民主的社会治理模式,居于主导地位的,一定是代表绝对多数的底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产不能容忍自己的财富被底层分享,由此,立场上更倾向统治集团,少数阶层和极少数阶层结盟。比较“趋炎附势”。


最典型的是泰国,占总人口30%的中产阶层,更亲近王室和贵族,而不是底层。本应是民主中坚的中产阶层,恰恰成为保守势力。很遗憾,中国的中产更接近泰国模式。而不是欧美模式。


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混杂,权力与市场混杂,法治与人治混杂,中产阶层相对全球主流发达国家,是一个变种。


一脉相承的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国的中产阶层对自由和法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变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进步性。

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在社会属性,财富来源和价值理念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迥然不同。


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独立性强。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据称有60%的来自体制内,还有一些与与权力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精英,最后才是彻底来自民间的力量。包括民营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是制造业等较市场化的实体经济行业),以及靠专业谋生的体制外知识分子。在这个庞杂的群体中,居于多数的前两类人,都是体制的依附者,具有亲近权贵,疏远大众的倾向。


从财富方面上说,有的来源于自身专业知识或经营管理才能,但是也有的并不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而来自于权力的勾兑。来自对法制与商业规则的破坏。


这种变异性,导致中国的中产阶层的两面性,进步与保守,现代性和落后性集于一身。有时候是变革的力量,有时候也是维护旧制度的力量。在争取权利的时候,以鼓噪喧哗始,以偃旗息鼓终,浮躁软弱,缺少坚决性。


中产成为一个被双重挤压的阶层,在太平之世,以权贵和豪门为代表的第一阶层,掌握着规则阐释权,中产阶层需要牺牲一定的精神自由换取现实利益,在少数派联盟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天下动荡,拥有强大底层号召力的乱世英雄更为强势,中产仍然是弱势地位。


所以,中国的中产阶层,表现出投机主义倾向。从价值诉求上说,中产阶层希望更自由,摆脱权力的羁绊。但是,从利益上说,中产尤其是上流中产,为了维持眼前利益,却往往依赖既得利益阶层,不愿意联盟底层。他们要的是居于权贵豪门之下,凌驾大众之上的民主。害怕甚至厌恶真正的大众民主,把底层斥责为“脑残”或“愚民”。在对待底层的立场上,中产最终与权贵合流。 遗憾。其灵魂与利益分裂。近年中产阶层自由喊的震天响,但是却不和大众绑定利益,屁股没有坐在底层一边,难以获得大众加持,注定难以成为变革的中坚力量。孤。


缺少平等意识,缺少平民视角,是中产和知识精英的一大局限。


无论是“多数人暴政”还是“乌合之众”之说,都不适用自由不足的中国,悖论是:若多数人的意见不被尊重,中产何必争自由?要求饿得要死的人跟胖子一样减肥,是好心还是残忍?精英主义最终导向维护体制。


中产阶层长期无法实现精神自由,部分源于权贵压制,部分是其投机主义的恶果,疏离底层,认不清真正的盟友,必然无法解开命运之枷锁。


而这种第二阶层倒向第一阶层,漠视第三阶层的格局,不可能长久,一旦代表平民的第三阶层到了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天下动荡必然发生。中产的“岁月静好”将戛然而止。


突破自身局限 拥抱底层才是最终出路 


从策略上说,第二阶层和第三阶层联合,抑制权贵,不让权贵豪门长期霸占社会资源;然后发展经济,使更多底层上升到第二阶层;最终形成中间阶层为主的格局。才是理性的顺序选择。韩国的现代化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策略的可行。负重剑,行长路,时有阵痛,但是有远见的国家,必不畏艰辛。


若中产阶层不与平民结盟,而去抱权贵豪门的大腿,是 愚蠢的,虽暂时可保眼前利益,却会永远被钉死在两边被动的夹层,中产阶层也将为自己的短视和势利,收获命运之咒,心灵被奴役,不得自由。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