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邵夷贝《过家家》 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关注

发表于2013-01-28

邵夷贝是一个很有孩子代表性的歌手,她是目宝宝前唯一一个把自己想法欧盟通过歌曲表达出来的8益智当成标本去研究一下。[url=http://www.jnnews.tv/news/2013-01/23/cms319050article.shtml ]儿童[/url成标本去研究一下。

在邵夷贝的 里,可以分两块,一块是她作为一个女孩自然构建的自己小 ,她用可爱、天真、调皮的方式去书写一些小情调的东西,这些你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女生长大后对自己的小 小规模怀旧和总结,比如《麦兜响当当》《过家家》《妈妈我不听话》《小傻瓜》……像儿歌一样纯粹真实。

而另一块则是她作为一个有受过高等 背景的女孩,她必须用自己对这个 怀疑和判断来区分与她同龄的选秀歌手,试图来告诉人们,她是个有想法的歌手。如果第一块是邵夷贝的骨骼,那么第二块她想丰富血肉。

过去我们在流行歌曲中能听到大量关于孤独题材的歌曲,这些歌曲大都是玩味孤独,嘴上说怕孤独,实际上是很享受孤独,甚至享受的有些矫情。但是在邵夷贝的歌里,会发现她很害怕孤独,所谓孤独并不是她想去玩味的一种感觉,而是试图冲破这种氛围,《我们》《给娜娜的歌》是典型的。这大概是独生子一代特有的感觉。

邵夷贝显然不想停留在儿歌 ,她想与更大的 来对话。她很想以一个准知识分子的方式为她的歌曲赋予一些灵魂,但有些吃力不讨好,甚至些失语,《现象2009》是最典型的失败之作。《谁偷走了你的时代》确实抓住了这代人某些共性的东西,那就是被这个时代的遗弃感。

而《独立音乐新纪元》则真正把邵夷贝的迷惑和无奈写得很到位。这代人一直在经历这样的一种生活,一方面,他们有比前辈们无比充裕的物质生活,同时还能追求一种情调式的精神生活,那种天生的优越感让他们有一种话语权的幻觉。但前辈们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一直无法变成时代舞台的主角,总是处于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夹缝中。邵夷贝试图在这首歌中建立自己的话语,但她无从下手,因为她本身既是受益者又是受害者,这种失语式的态度最后只能变成一种小牢骚。

邵夷贝生活在一个把 复杂事情简单化和把 简单事情都复杂化的年代,当她想去触碰那个她尚未看清楚的 时,显得有些无力。相反,她在写一些小女生的情感题材的歌曲倒是很有意思,比如《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爱情乙方》《沟通障碍有福音》,在这些歌里,她的小聪明、小感觉就比较正点。

对于具有文艺气质创作的人来说,有时候,这个 的糟糕之处就是它给你的东西太多了,会让创作者们花上大量精力去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并纠结其中。

□王小峰

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关注

作为一个音乐积累并不丰厚的女生,邵夷贝选择了一人一吉他的表现模式(尽管在专辑里听起来乐队还挺丰富),并自称“无力女声”“大写实”,这为她在深刻的民谣工作者中开辟了一条隙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邵夷贝是一个代表,她代表了许多年轻的孩子用泛化的“民谣”概念这一低成本低门槛方式进入了原本需要更多沉淀的圈子。虽然有点站不住脚,但用微笑和宝丽来可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没有任何工业规范,我偏偏用最简单的和弦。”这多少有点免责条款的意思。

从歌曲内容来看,邵夷贝对生活的阅历还欠奉,写出来的东西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关注上。无论是谈到败犬女文青还是夕阳下的唱片业,都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拼凑。和“才女”的标签不符,她还没有自己的系统人生观,只能选择用“天真”的方式去表达,用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简单关注来获得大家的关注。但她又缺乏周云蓬《中国孩子》那种归纳的造诣。另一方面,论天真,她跟林海音《城南旧事》中那种登峰之境的借儿童之眼写大人之 却又显得自然纯粹无一点扭捏之感,不是一个层次。因此,即使小毛再写什么《三套房停贷啦》《限行我就再买台车》等等等等,我也还是觉得她太单薄。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