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摄影中的“拼凑”事件

发表于2013-03-18

直今我都没有弄清改善楚“摄影”到底是什么三高。以我目前的想法,摄老伴影是技术性很强的认知孝心现象”,又可以“阐述[url=http://club.tech.sina.com.cn/mobile/thread-2220134-2-1.html]出门[/url象”,又可以“阐述观点”。但是,这两点似乎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即便是有,也多为牵强。所以,我一直游曳在影像表现的两个极端——“极度现实”和“极致幻想”。

我不敢引用别人的“作品”加以评述,所以本文所用的“拼凑”之作均出自鄙人愚笨之手。像这样的东西,我是不会把它们叫做“照片”的,所以就恬不知耻地将它们归到“作品”一类。毕竟,“照片”是“摄影”的直接产物,比“作品”听起来要亲切得多。“拼凑”一词用在摄影上多少带有一些贬意,为了能够站在中立角度分析摄影中的“拼凑”事件,我决定在以下的论述中使用术语性更强一些的中性词——“合成”来代替“拼凑”。

使用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自己合成的“作品”,只有自己最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我希望把自己使用这种技法时的心态描述出来,通过心态的描述将“合成”技法的应用进行分类。如果你对这种分类方法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套用在自己的或其他人的类似作品上,看看有什么要补充的。

与拍摄时的“多重曝光”不同,“合成”是指在暗房中利用两张或两张以上底片(电子暗房中也可称为“照片”)叠印、拼接,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控制,产生出新的影像。我将“合成”技法的应用分成3类,分别是:

1、弥补照片上的缺陷;

2、营造不是现场的现场环境;

3、通过不同素材的组合,使原来的影像之间产生新的关联,赋予影像新的含义。

可以说以上三种中无论哪一种应用,用得好,就可以产生价值;用得不好,制造出来的便是垃圾。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