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楼市风险不断加大 北京市民可得注意了!

发表于2017-02-28

“除非是实力十分强大的国企,否则单个企业很难承受北京楼市的风险。”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随着北京对土地出让实施限制性措施,单幅土地的总价已得到控制。但由于配建规模扩大,商品房用地部分的单价被摊高。

他表示,北京楼市的总体供需关系较为紧张,房价存在上涨压力。但由于 层对新房入市价格有所管控,因此房企倾向于放缓推盘节奏。这既影响项目的利润,也会抬高企业的资金成本。因此,房企采用联合拿地或开发的方式来分摊风险。

北京楼市联合拿地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最初在市场上所占比重并不高,且“联合”的初衷不仅仅为了规避市场风险。

2013年之前,北京土地市场中的“联合体”,多由两家企业构成,结构多是“国企+民企”为主。

其主要 在于,将国企的资金实力、政府信用,和民企的品牌能力和开发实力相结合,达到“ 互补”的双赢效果。2010年国资委发布央企“退房令”后,中水电、葛洲坝(600068,股吧)等房企多选择和金地、融创等 民企联合拿地并开发,从而获取开发经验。

同时,一些有意布局北京的外地民企,也选择和当地国企合作,更多地占据北京市场份额。如万科曾和五矿、金隅、首开等多家国企合作,迅速做大北京区域的业绩。

近年来,房企组成联合体的目的,在“ 互补”的同时,带有更多“抱团取暖”的意味,联合体内企业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但由于对市场风险的预判不尽相同,也有“抱团”失败者。

2015年10月,碧桂园通过联合金茂拿下丰台区两宗地块,首次进军北京。一个月后,碧桂园退出该地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京楼市的风险在不断积累。

近日,北京公布了2017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供应总量为3900公顷,比去年减少200公顷。其中,住宅用地计划供应610公顷,相对于去年的1200公顷,几乎减半。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的北京楼市供应将可能面临紧缺,即使设置限制性条件,企业对土地的争抢也将十分激烈。张大伟认为,房企在北京联合拿地的态势还将持续。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