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老北京的六月六

发表于2011-07-28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老北京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的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摄氏度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的六月,以六月初六为 老北京有很多民俗。如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民俗。


老北京的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六月时,天气已 闷热,再加上正值雨季,气候因湿而返潮,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洗浴和晒物的习俗。老北京时虽然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更没有现代的桑拿浴和洗浴用品,但自古以来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六月六这天妇女就有沐发的习俗,据说这天洗头可保一年头发不腻不垢。家中养有小猫小狗、骡马等牲畜也要送到 河里去洗个澡。


在元明清时期,六月六是法定的洗象日。古代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自己的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即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 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象房的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


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辇乘、仪仗)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档案、书籍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六月六,古代也有晾经节之称,北京的大大小小的寺庙也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通通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要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小吃摊杂货摊众多, 热闹。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北京周边度假,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区叫晒衣节或晒伏。


六月初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一些文人墨客学子们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一片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绘的: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东便门的风光,老北京时有东便游船之称,是故都一景。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什刹海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风光明媚,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一番韵味。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老北京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一些四合院大杂院里的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用黄豆、豆豉煮熟暴晒后放入大缸酿制。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



文章来源:zhuanti.soulv.com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