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为什么发达国家可以靠工资买房,而我们却不行?

发表于2017-02-28

昨天跟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到一个令人颇为尴尬的话题:为什么发达国家人们可以靠工资买房,而发展中国家往往都不行?


看过了不少报道,这种感觉往往越来越强烈。人家温哥华,老百姓一喊苦逼了,结果针对我们的海外超额税很快就出台了,不一会成交量和成交价就降下来了,看上去的确是这么回事。


下图是我找的一张图,数据是2015年,虽然距今已过去两年,但横向对比的意义依然存在。




主流国家中,卢森堡比较特殊,作为 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由于国土面积有限,卢森堡人也不得不承当全球最高房价的压力。


除了这个特殊的情况,我们发现在购房面积的降序排列中,发达国家基本上 靠前,而发展中国家普遍靠后。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产业重心的差异,人口流向的差异,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后,目前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合理。而我们在二三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他们一两百年的才完成的任务,多快好省的确让数据很漂亮,但长期新创造的财富都用于再生产,老百姓并未分享到多少发展的果实,这种问题在高速增长期通常会被掩盖,但问题是一种模式很难长久,换挡是必然的。换挡一旦搞不好,增速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再变为中低速的时候,各种矛盾就容易冒出来。


眼下楼市的与收入的强烈反差正是旧动力接近枯竭,新动力接不上挡的直接表现。新动力上不来,老的发展模式还必须依赖,但边际效率在持续下降,以前房地产 10%的增长能换来5%的增长,现在恐怕连2%都换不来。为了保持效率低下的增长,房地产 就必须加大,结果就是这几年的楼市景象。


发展模式的不同,会派生出很多次级问题。比如房子的属性,现在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以前就不是么,当然是,但有很多的房子被用来储蓄,大家都想借着东风赚一笔,其结果就是前几天深圳那位100万几年时间变为5000万粗暴案例。


民众都不傻,你靠着房子来拉动增长,我当然也能靠着房子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不过是一种合理的 行为。当然,每个人存在着天生的差异,比如身份差异、原始财富差异和 水平的差异。




当农民还在为了种子和化肥的钱而犯愁的时候,城市人已经完成了首套房的积累。当农民觉得种地不足以维持生计而选择进城打工的时候,城市人已经完成首套房到二套房的转变。这只是一个例子,原始的极小差异在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被放大千倍万倍。


这种差异形成了巨大的沟壑,所以说,在我们决定发展房地产经济那一刻开始,今天的局面就已经注定了:普通人靠工资根本无法买房。现在买房的大多数是置换需求,有了首套房的积累,换房并不累。首套房卖给那些新市民们,他们的买房资金又来自整个家族的积蓄甚至借款。如果任楼市肆意发展,这个链条将彻底断裂,游戏将game over。


所以在经历了2016年的 之后,人们对危险的担忧已经超过了对 的欣喜。本来2015年的宽松是为了将不好卖的房子卖掉,腾出资金来搞转型,但结果却引发2016年的部分城市房地产的狂欢。


原本的计划是这样的,我降低买房门槛,你们帮我消化掉大量的房子,我有钱了,转型有资本了,新的动力可以很快形成,房地产就可以退居二线,平稳交接实现经济软着陆,大家都好。


但事与愿违,你们没有 我,是你们炒高的,买不起房子又不是我的问题。




僵持之下的变局——租赁


当下买不起房,其实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彼此之间的对抗和僵持。通俗一点说,现在有房子的人已经赚了很多了,却仍然不肯放手。眼下楼市已经如此严苛了,主动 卖房的人寥寥,刚需仍嗷嗷待哺。这种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缓解,也正因为如此,满足刚需的住房需求,也只能来自租赁市场了。


但这种被动发展租赁市场与西方主动构建租房秩序之间有天壤之别。前者的需求方多是买不起房的人,而后者的需求方多是基于自身生活便利、买房并无 价值等方面的考虑。


在大量有住房需求的刚需和大量因房而富的业主面前,以租房市场满足刚需住房需求,又不用不伤害大量因房而晋升中产乃至富人,是唯一的出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