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警报:深圳现开发商贷款高于个人贷款

发表于2008-09-18
 

深圳银监局要求9月5日提交的开发贷压力测试结果,各家商业银行并没有按期完成。

深圳某股份制银行风控部门人士解释称,“仅仅是个贷的压力测试,我们就忙了个把月。再同时做开发贷压力测试,根本无法完成。”

不过,一些商业银行则开始对监管部门的压力测试体系提出质疑,认为该体系过于简单,有些前提假设根本就不成立,会影响到动态结果的科学性。

与此同时,深圳开发贷已暴露出新的危险信号。一是不良率远高于个贷,达2.48%,二是展期现象已开始出现。

深圳人行信贷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末,深圳开发贷款余额为1331.89亿元(含政策性银行开发贷3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32.97亿元,不良率为2.48%,远高于0.79%的个贷不良率。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开发贷余额为891.59亿元,不良余额为21.09亿元,不良率为2.37%;股份制银行开发贷余额为44.03亿元,不良余额为11.88亿元,不良率为2.7%。

不良率高企与展期严重

深圳人行信贷数据还显示,截至2008年7月末,深圳股份制银行贷款不良率为3.82%,国有商业银行为3.69%,政策性银行为1.13%。

但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末,全国股份制银行贷款总体不良率为1.65%,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体不良率为7.43%(未扣除农行因素)。

这意味着深圳股份制银行的贷款不良率、开发贷不良率都高于全国股份制银行的平均贷款水平。

8月份,银监会向全国辖属监管机构发文,要求检查各地商业银行的个贷和开发贷。作为房价波动较大的深圳,无疑成为全国关注的对象。

也因为此,深圳银监局甚至从年初开始,就每月召开例会,严令各家商业银行自揭不良,采取各项风险防范措施,以免出现系统性风险。而8月开始的检查,则是从压力测试入手,研究危机情况下各家银行的实际承受能力。

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称,“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开发贷、个贷的压力测试一起做,但各城市提交报告的日期不一致。深圳由于是重灾区,要求9月初就提交报告。”

显然,银监会主导的压力测试无非要得出抗风险的实际承受能力,教会各家银行如何在风险中行船?但现在的问题是,从不良率和展期情况来看,开发贷的风险已经不期而至。

此外,深圳开发贷的不良率统计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开发贷展期现象严重。

“没办法,地产商无钱可还,只能做些展期,再不行,就只能是还旧借新,或者借新还旧了。”深圳某银行人士称,该行上半年就做了不止一笔展期。据了解,其他银行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将这些展期贷款科学地纳入不良,深圳开发贷的不良率恐怕还要高于目前的2.48%。

这从深圳不少楼盘目前成交量低、销售期无奈延长上也可见一斑。显然,销售期延长会导致地产企业资金紧张,而资金紧张自然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进而使得银行贷款展期;反过来看,因为银行贷款展期,促使地产商敢于延长楼盘销售期,进而人为阻止深圳楼市市场化下跌的步伐,并致使挤压地产泡沫的宏观调控部分落空。

压力测试体系遭质疑

某参与压力测试的银行人士称,按照监管机构的规定,开发贷压力测试和个贷的前提条件一样,即引入房价下跌、利率上升两大前提因素。

其中,房价下跌分为10%、20%、30%三个区间,利率上升分为54个基点、108个基点、162个基点三个区间。其间,房价下跌10%、利率上升54个基点内的为轻度风险;房价下跌2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内的为中度风险;房价下跌3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为高度风险,进而对每个区间的风险占比进行测算。

南方金融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是不科学的。首先,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房子早被抄底者抢完了,地产商自然有了资金。而利率上升今年并没有出现,反倒是9月份刚刚下调了27个基点。

再则,即使是房价下跌也有种种不同。以深圳为例,深圳关内下降10%相当于关外下降20%。而深圳各行政区的楼盘风险也不同,同一行政区不同时点开发的楼盘,其风险也不同。另外,开发豪宅的和开发一般住房的,风险也不一样。而一般住房又可根据借款人的行业属性、学历属性、年龄属性等分类,其风险结果也不一样。要做这些多维度的分析,它们对地产销售和开发商资金流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除前涉条件因素外,开发贷压力测试与个贷不同的是,它用的是地产企业的财报。这些财报是地产企业按月提供给贷款银行的。

前述金融分析人士称,财报可以考察企业收入能否覆盖负债,但仅仅是财报还不够,地产企业目前的难点是在销售楼盘,还有要考察目前市场旺盛的楼盘促销和土地转让。深圳某楼盘甚至打出了9万元住三房的广告语,而土地转让的火热也说明地产商无力自行开发。“这些都要综合考察。压力测试指标体系过于简单。”

前述压力测试人士续称,在此基础上,压力测试将生成两大指标,即违约概率和预期损失,但如果前提不客观或者不存在,得出的结果也未必合适。目前的关键不是做压力测试,而是应从基础的风险控制手段做起。

此外,商业银行层面的质疑还包括一点,那就是科学的压力测试得出的大指标,是监管层关注的,并用来指导政策的。而各家商业银行要的是小指标,是关系业务层面的。对后者而言,如何测试出深圳90大片区楼盘的不同下跌风险,如何测试出地产商的实际现金流,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也许可从深圳10月秋交会上看出新的端倪。

发表于2008-09-18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