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布鲁诺-库列斯的两极

发表于2013-01-15

《鬼妈妈》(Co[url=http://fashion.eastday.com/foodanddrink/20130114/64504.html]寻宝[/url导的定格动画电影。这位曾经把蒂姆?波顿(Tim Burton)的《圣诞夜惊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成功搬上银幕的导演又瞄准了这部由尼尔-盖曼(Neil Gaiman)创作的的这部同名小说,并把它打造成了一部有别于常见动画风格的作品。而影片配乐方面与人们之前所预想的不同是:并没有请到之前与其合作过的配乐家丹尼-叶夫曼(Danny Elfman),而是转投了法国作曲家布鲁诺?库列斯(Bruno Coulais)。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位音乐人,但也许他的作品你会 熟悉——《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迁徙的鸟》(Le peuple migrateur)等等,《鬼妈妈》也是这位活跃于法国电影界的配乐家及其罕见的好莱坞作品。

有意思的是,整部影片的配乐风格与丹尼-叶夫曼以往的同类型作品也有很多交集。音乐中含有大量的黑色色彩,虽然布鲁诺-库列斯笔下的音乐更为华丽,但是还是不能盖住这浓浓的阴暗气。影片中的 有着明显的两极划分:真实 充满着灰暗,始终阴雨蒙蒙,压得人喘不过气;另一个“妈妈”打造的幻境却永远绚烂多彩,充满着诱惑力。而音乐表现却正好与画面相反,现实 始终有着暖音色烘托,幻境却充斥着由电子乐器营造的大量不和谐音。这种两极色彩的配乐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整部影片的 观。

音乐的构架上,布鲁诺-库列斯采用了人物主题式的创作手法,给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谱写了对应的音乐。音乐对另一个“妈妈”的描写并不是直接从邪恶面展开,而是从诱惑人的假面表现出来,因此配乐在保持极高旋律性的基础上加入了叫玻璃琴的特殊乐器,这个可以发出叮叮当当声的冷音色乐器与一位成年男性中音相结合,给人梦幻般的感觉,其本身就具颇迷惑性。不知各位还记不记得小女孩卡洛琳(Coraline)前两次通过隧道爬向另一个 时听到的从另一个“妈妈”嘴里哼出来的小曲,没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另一个“妈妈”主题。反之,卡洛琳对应的音乐则由一个小男孩的童声来演绎。这样一个人声的对应关系昭示影片所要展现的从启蒙到懵懂的一个过程,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音乐与人物之间的互指。

另一点需要提及的是,除了我们的主人公卡洛琳和那只游走于两个 的猫外,影片里的 人物都在幻境里有着另一个自己。所以赋予这个幻境的配乐总是充斥着矛盾的,不安的情绪:大量的电子贝斯,迷幻色彩的长笛旋律,无调的拨弦音以及被悬空的曲式结构制造了一个空洞,虚幻且极具杀伤力的配乐效果。影片高潮时,布鲁诺?库列斯更是强调了整个乐队中打击乐的作用,全乐队饱满的齐奏又与之前那种空泛的效果形成对比,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也让配乐更富有灵性,有血有肉。

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两首颇具喜剧色彩的独立小曲:《另一个“爸爸”的歌》(Other Father Song)和《海妖》(Sirens of the Sea)。这两首充满着动感旋律的歌曲更像是信手拈来的小作,也有着当年丹尼-叶夫曼的《圣诞夜惊魂》里歌曲的几分神似。总的来说,布鲁诺-库列斯在这部配乐里打造了颇具个人风格特点的音乐,也汲取了他以往的作品大量精华,充分调动了不同的音乐情绪。因此音乐无论在可听性上还是整体画面的 上都堪称完美,成为今年好莱坞电影配乐中不可或缺的佳作。

上一页|1|
/1页